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浙"博士村":900户人家走出553名大学生25个博士【2】

2016年09月26日08:27 | 来源:钱江晚报
小字号

  自古读书蔚然成风

  村内开过三个“念馆”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古渊村的孩子这么会读书?

  据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比较贫穷,孩子上学吃的是梅干菜,可是个个懂事。

  在李惠康看来,这是村庄“基因”好,而这个基因其实是传统。

  记者走在村内,只见一座座古民居保留完好,燕贻堂、崇德堂,还有刚刚被修缮的御史第牌楼等,都见证了村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尊重传统,“爱读书”,在这里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李惠康带记者来到村内一座“念馆”旧址,如今只剩下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但村民仍然不舍得将它丢弃。

  所谓“念馆”,就是古代的私塾。在明清时期最兴盛的时候,村里开办有三个私塾,不仅吸纳本村的孩子念书,还吸引东阳老城及附近诸暨、永康、磐安一带的孩子来读书。

  历史上的古渊头村就出过不少有学识的人。明中叶至清末,先后有进士1人,中举2人,进学74人。清朝的李景莲,因捕捉要犯有功,被乾隆皇帝嘉奖称“能事可嘉”;同时代的李凤雏,所撰史书《春秋传记》五十一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一个老村民说,不管是种田的农民还是村里乡绅,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子孙必须读书识字。“惟有读书高”在这里是百年不破的真谛,这一传统代代相传。

  春节举办茶话会

  回乡游子关心老家发展

  古渊头村走出去这么多人才,但在外的游子,都关心家乡的发展。每年春节茶话会,大家都会在文化礼堂小聚。

  李惠康的女儿李旭航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丽水教书,她多次带同学、同事回家游玩,并给老爸提建议:“村里的古建筑要保护好,村道路要更加干净。”

  老一辈已经成就事业的学子,更是不时反哺家乡。村子里的文化建设、古民居修缮及环境绿化改善,也都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李金钟为建造古樟文化公园捐资130万元,李晓强为安装自来水、修建龙山公园水泥路捐资29万元,李海峰为设立村西文化名村古渊头标志碑等捐资3.5万元……”古渊头村除了代代相传的朗朗读书声外,还会继续书写美丽耕读画卷。(见习记者 钱关键 文/摄)

(责编:陈琳(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