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进入11月以来,由教育部组织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抽测正在全国陆续展开。按照我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每年都要对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简称"体测"。体测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校自行安排自主上报的学生体测成绩,还有一个,就是全国性抽查。
经过的体测比如身高、体重、肺活力,还有比如800米,还有一些力量的测试,有学校自行安排,还有一个抽查。其实抽查并不是抽查所有学校,但是抽查是能说明不少问题的。比如说参与体能抽测的老师最近就向媒体透露说,不少学校自报的成绩挺好,但是抽测出来的数据却不那么乐观了,甚至有造假严重的学校。这个抽查的合格率和自报的合格率的这个吻合度只有20%-30%,这也就是说学校的体能测试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造假的非常的多,这个数据是不真实的。
而且这一点连学生们自己都承认,他们有的时候会找一些"枪手"替考、或者在跑步的时候压着线跑、在做动作的时候故意动作不做到位,反正就是一个办法只要考过了就行。
学生:体能测试基本上就是一个老师嘛,学生又那么多,像那种做俯卧撑,一部分是老师监考按的,一部分就是班长,一次是三个人做的,老师一双眼睛不可能盯着三个。
学生:就有事去不了,随便给班里同学,哪个跟你好,让他上去替一下。
学生:那个跑800米,当时测试的时候我跑的是里面。踩着线跑的,因为我撑不下来嘛。
我国体测是把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按不同学段分为若干组,除了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基本情况,主要是测力量和耐力的体育项目。你比如说,跳绳、50米跑、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等等。而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原本可以“二选一”的都变成了唯一选项。比如实心球和引体向上,现在男孩们没得选了,只能硬着头皮“引体向上”。这是记者在一所中学的采访片段:
记者:同学,我问问你,引体向上能做几个?
学生:一个做不上。
记者:一个做不上,选他干啥?你们呢,你们引体向上有没有能做的?
学生:我能做差不多十来个吧。
记者:引体向上必须要考的话,怎么办,你担不担心。
学生:拉得有点累,我是有点担心。
记者:如果明天你们引体向上改成必考的话怎么办?
学生:那就练。
学生们最终的体测成绩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而“必须要练”、“必须要过”的原因,是小学体测成绩将被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进入学生档案,作为学业水平考试重要指标;高等学校则将作为评优和毕业考核的依据。而如果不达标没到50分,学生不能毕业。如果没达到良好以上,则不能评三好,不能评奖学金。这和毕业证、评优评先都挂上钩了,谁还敢不“过”呢?练呗!练不好,就投机取巧。
而学校因为要保证达标率,不少体育老师也是“压力山大”,有时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体育老师:实心球,他就能扔到满分,说上肢力量是不差的,你像引体向上这个项目来说,不光是说他练的少的问题,他腰腹的能力,就是说他有一个综合的这个素质在里面。对老师学生包括对家长,压力都特别大。
体育老师:替考这种现象,我觉得有我们也避免不了,我们不认识谁是谁,一组就二三十个人,一组二三十个人,我不可能保证他谁是谁。这个可能情况也会比较多,相对比较多。
都有难处,我们再听听家长对这事怎么看?家长们说到这事心情其实更复杂了。因为你说哪个当爹妈的不希望孩子身体能够好好的,健健康康,样样达标啊?可是现在的现实有这么一个情况,课业负担很重,毕业压力很大,就业压力很大,所以毕业班孩子那些家长他们也愁,他们说我们家孩子真的没时间练。
家长:他现在这个偏胖的这种体形,估计也属于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起来的。但是现在的毕业班为了中考,完全是以学习为主,连这个普通锻炼的时间都没有。
某高校体育教师说,学生体测现行标准比修订前难度已经降了不少,但大多数血神给还是很难达标。以“重灾区”引体向上为例,“4个有分,8个及格,18个满分”的标准已经是降低后的了,但依然有很多班级超过7成男生不达标,一个班里能及格的屈指可数,有人的甚至一个都做不来,直接“挂零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就曾说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王登峰:2013年,有组织专家对20多万青少年进行了测试,这里面初中以上的大概占到一半,这一半的初中以上的学生里面,男生的引体向上一个都拉不上去的超过一半,这说明我们这个男生的上肢力量已经是相当严峻了。体育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锻炼的时间应该得到保障,这是从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角度来讲,是必须的。
然而根据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最新数字,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之后,终于是出现了一点点积极的变化,不少指标是止跌回升了。但是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方面这个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很多指标大学生还不如中学生。
在竞技体育方面,我们国家近年来其实已经跻身世界的前列了,这金牌数目是一次比一次多,但是国民的整个的体质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样的对比,该引起怎样的反思呢?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