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真正的学界泰斗,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同乡前辈。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未获准。
我们先看看这张辞职表:
第一次辞北大校长职:1917年7月3日;第二次辞北大校长职:1918年5月21日;第三次辞北大校长职:1919年5月8日;第四次辞北大校长职:1919年12月31日;第五次辞北大校长职:1922年10月19日;第六次辞北大校长职:1923年1月17日;第七次辞北大校长职:1926年7月8日。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
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张勋拥宣统废帝复辟,蔡元培离京到了天津,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一职。不过复辟闹剧只玩了12天就完蛋了。他于当月23日回北大。
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蔡元培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
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蔡元培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引咎辞职,实际上他也是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包括总统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
第四次辞职是在1919年12月31日,北京教职员因为不信任教育部,全体停止职务,蔡元培作为校长当然要辞职。
第五次辞职原因有点例外,因为北大学生发生讲义风潮,对讲义收费不满而闹事。蔡元培愤怒了,甚至对学生说:“我是从手枪炸弹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如有枪炸弹,尽不妨拿出来对付我。”蒋梦麟记得他还说,“我和你们决斗”。这次风潮由胡适调停解决。
第六次辞职是因为曾经在北大任教、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被冤枉逮捕,本来司法机关查无证据将罗放了。不料教育总长彭允彝竟然在国务院会议上提案将罗再抓起来。蔡元培了解罗的人格和清白,为了抗议行政干预司法,不与违背法治、腐败无耻的北洋政府同流合污,他向总统和教育部提出辞职,并公开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辞职声明。还写了一篇《关于不合作宣言》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申报》。直到这年6月23日,在杭州西湖边“平湖秋月”的大杨树下,蔡元培还要和胡适商定三个稿子,分别是给北京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北大教职员和北大学生会的公开信,继续他和军阀政府的不合作。蔡元培的这次辞职社会反响很大,舆论强烈,彭允彝也因此下台。总统黎元洪出面挽留,他辞职不成,但不再到校,由蒋梦麟代理。奇怪的是北洋政府始终没有免他的职。
1926年6月28日,也就是三年半以后,蔡元培从欧洲回国,第七次提出辞职,仍没有获准,但他没有再回到北大。加上北大师生和北京九个学校的恳切挽留,又没有辞成。一直到了1927年7月军阀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被取消。
从1916年12月以来,10年间,北洋政府的总统换了5次,还有临时执政1人、摄政2人,内阁总理换了30次,而蔡元培一直是北大校长。
蔡元培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除了上面说到的具体原因,还有一个答案就在他自己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这篇文章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前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对蔡元培的不合作主义不以为然,认为是消极的表示。胡适的看法则相反,认为不合作也是积极的。
(《文人的骨气和底气》,王家声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