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
地方教材改革,近年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只是讨论来讨论去,舆论场的关注热情仅仅盯在诸如鲁迅、朱自清以及古诗词的进退上,而缺乏对教材设计程序足够的关心,这很难真正推动语文教材改革的进步。因为改变一两篇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容易,但改变关门编教材者的设计思路,却难上加难。
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剔除古诗词,也正是这种关门编教材的思路。虽然从目前的报道来看,相关责任人给出的说法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但这个说法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学生中有多少能够接受古诗词,又有多少不能接受?这些东西均应以抽样调查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做这些功课,就把古诗歌剔除出去,其做法科学性值得讨论。更何况,古诗词中也分许多类,选择一些6岁适龄学童学习的古诗并非难事,如果因为强调“减负”而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岂非违背了教材改革的初衷?
语文教材改革,是件主观的事情,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要讲究教材贴近实际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开门立法”。现在,从上海语文教材改革的过程来看,既没有公开征询上海教师意见,也没有交代如此设计教材的科学依据。在缺乏实证支撑的前提下,这种剔除古诗的决定,显然只能是少数教材改革者的个人意见,而这种个人意见,由于教材编纂者的地位,自然毫无障碍地体现在教材之中。不过,这对语文教学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带有瑕疵的教材,终将交付学生手中,为少数编纂者个人意见牺牲的也只是这些学生的童年。
语文教材从全国一盘棋到百花齐放,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各省市负责教材设计的部门,也应当珍惜这种权力。去年媒体就曾报道,一线教师挑出某版语文教材多处错误,说明我们的教材设计如果多走基层路线,就能够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乱象发生。对上海而言也正是如此,古诗词到底适不适合一年级学生,需要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撑,而不仅仅是删除了事。毕竟,在删除之前,几代学生都已从一年级课本中读到或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歌,如果这些目前早已经成年的学生都未有反对意见,教材改革者去删除它,又是依靠什么作出的决定?
古诗词在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的退出,不能相关方面说是“减负”就是“减负”,对教材好坏的评价,应该面向社会。既吸收名家学者的意见,也参考教学者、学生的意见。没有这些,再大胆的教材改革,也只能是闭门造车者的一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