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学者说过,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校训就是大学“味道”最凝练的表达、最直接的呈现。步入大学时,校训是负笈求学的精神引领;离开校园后,校训是氤氲于心的母校情结。对于快速行进的社会而言,如果说大学是守望精神家园的灯塔,校训就是最亮的那束光,从文化底蕴中喷薄而出,照亮着核心价值的星空。
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堂大书“忠孝廉节”四字,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上个世纪初,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中坚持“刚毅坚卓”,更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曲折复兴路。面对浮躁、纷繁、迷惑的今天,重温校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何尝不是对心灵成长的摩挲、对精神天空的仰望、对价值共识的凝聚?
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校长说校训”特别系列,追忆校训故事、挖掘文化底蕴、滋养核心价值。请您停下脚步,与我们共同品味校训价值之温度,感念精神传承之美好。
校训体现一所大学的品格和精神气质,承载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与价值追求。透过校训,可以看到一所学校的信仰和坚守。“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是南京大学的校训,也是百年南大精神的守望。
两江师范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南高师时期继承其办学思想,明确校训为“诚”,希望全校师生诚意正心,以“诚”作为立身立业、为人为学之本。当时的学生,后来的著名学者陈训慈回忆当年校园,“教授于授课之外,颇多‘身教’之功;至诚感孚,其效以渐。同学之中,虽少殷勤周洽之作态,常存坦白诚挚之真情”。
中央大学时期,校长罗家伦强调“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把“诚朴雄伟”四字作为中央大学的校训。南京大学另一个重要源头金陵大学,也将“诚真勤仁”作为立校的精神之本。
被誉为“一代耆儒”的中央大学教授王伯沆,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前夕家中一贫如洗,因身染重疾,又上有八旬老母,不能外出避难,不得已靠出卖藏书维持生活。但当王先生获悉出高价收买藏书者是大汉奸陈群,立即退还书款:“我的书卖给识者,绝不卖给汉奸。”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中央大学西迁四川,因不忍农学院牧场大批畜禽良种落入敌手,在牧场技师王酋亭的带领下,牧场工人历经千辛万苦,历时一年,终于将这批珍贵畜禽良种及教学实验动物运抵重庆。
这些光阴的故事,诠释着南大人一以贯之的诚朴学养、境界和生活方式,也诠释着在一个个历史节点上,南大人雄伟的理念、事功和理想目标。
诚朴雄伟、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始终与时俱进,历久弥新。1978年5月,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大幕。改革开放之初,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动员广大专家和学者,历时20年潜心研究,推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成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恰如闵乃本院士与他的团队荣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大批重要的学术和科研成果,都是在南大校训精神的鼓舞下、追求卓越和创新的智慧结晶。
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时任校长蒋树声集全校师生智慧,推出新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诚朴雄伟”继承了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而“励学敦行”则是从中国前贤名句中选取,也是南京大学固有的精神特质。
南京大学校训凝聚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她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南大人百年来的悠长文脉。在今天,时代赋予校训以新的内涵,校训也在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并积极影响和滋养时代精神的塑造。在我看来,当下,南京大学校训中的“诚朴雄伟”,还表现在大学要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之本、重塑大学之魂,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按大学规律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守大学精神;“励学敦行”,则需要我们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回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
守望校训,就是守望着大学的传统和气质,责任和担当;守望校训,就是守望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望着我们的梦想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