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南大校长的最后一课
善性始终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和挖掘
“今年上半年经常看到报道,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极端事件在增加,这代年轻人以90后为主,在前所未有的物质环境下长大,他们接受的教育和以前都不一样。大家都在忧虑,90后到底怎么了?恰好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帖子。”陈骏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当时想了很多,感动我的不只是这个学生能在这样的逆境下,始终不放弃,得到一点帮助就怀着感恩之心,还有下面同学的几百个跟帖,大家都在支持她,鼓励她,赞美她!我在想,你看,善性始终存在人们的心里,90后也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和挖掘。南大向来对毕业典礼很重视,我就想要把‘善’作为最后一课,让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与善同行’。”
毕业典礼上,陈骏的发言的主题就是“与善同行,一生平安”。“‘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人性评定,中华民族求真向善的光辉历史从这里诞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是一种行为规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一种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独特魅力从这里彰显,并不断发扬光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是一种文化使命,现代大学的人文底蕴和泱泱之风从这里找到源头,并不断传承弘扬。”他赞赏毕业生们四年来集中表现了“善”的光辉,并对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提出了三点期望:“立善志,坚定信念”,“兴善业,顶天立地”,“求善德,一生平安”。
大学教育往往忽视对人性和人生的关照
“大学应当成为培养‘真善美’人才的圣洁之地。”陈骏说,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追求,而相对忽视对人性和人生的关照,尤其是忽视对人的善心、善言、善行的培植和倡导。正因为存在这种缺失,造成一些学生价值取向不清,人生方向不明,生命意义不晓。在一些年轻人中,甚至存在着彷徨、不安、寂寞、纠结、郁闷、孤独的情绪和心态,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有时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甚而引发令人难以置信的极端事件。为何形成这种现象?又如何避免和化解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不良行为甚至恶性事件呢?这就不能不思考和聚焦于真善美关系中“善”的问题。
“人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由于他受到与生俱来的自然性的影响以及后天社会环境诸多不良的污染,人的良善之心会有丢失或遮蔽情况的发生。如何将人的良善之心找回来,这就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通过教化和培养,最终使人安处于他应该安处的地方。”陈骏说。(扬子晚报记者 张 琳)
(来源:扬子晚报)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