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十个最热点(七):网络文化与社会心态【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公务员考试报道_人民网公务员考试频道_人民网教育

申论十个最热点(七):网络文化与社会心态【3】

2012年11月16日13:22        手机看新闻
申论十个最热点汇总

范文示例:切断网络谣言需“组合拳”

近年来,我国网络谣言不时出现,有些谣言侵犯他人权益,严重影响他人声誉;有些谣言扰乱社会生活,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有些谣言性质更恶劣,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对此,我国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对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有明确惩处规定,但关键还是在落实。

对危及公共及社会的“制毒者”,不能停留在应对澄清上,而要出动“网警”“出重拳”、“下猛药”,威慑鞭挞,让其不敢“越雷池”半步;对非法恶意的“贩毒者”要“两手抓”,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及时甄别,主动发声,用真相挤压谣言,让谣言“见光死”。二要加强监管,扎起厚实的网络“篱笆”,警醒不理性的网民“适可而止”;对“信谣盲从”的“中毒者”,要加强教育,对信息信任的链式传递“留个心眼”,多点理性质疑,提高信息素养,走出“阴影”。

打击网络“毒瘤”的“组合拳”,还需配套制度、网民素养、网站自律、网络监管“齐给力”,从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入手,让其链式传播“分崩离析”,让其“无处遁形”,还网络一片蔚蓝清新的天空。

造谣和传谣是社会秩序的破坏性力量,任何一个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驱逐造谣、传谣者。遏制网络谣言,首先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及时,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实践证明,信息公开透明是对付网络谣言病毒式传播的最好杀毒剂。因此,政府要建立信息发布公开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利用主要媒体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建立各类常态的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分析工作机制;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及时监管网络谣言传播渠道。这样可以有效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将有可能酿成的网络谣言化解在萌芽状态,彻底铲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其次,要增强技术管理能力。只有对网络谣言运用技术措施进行监控和跟踪,及时查找出造谣源头,才能给予造谣者强大的威慑力。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和防堵,控制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的扩散传播;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培养防止谣言肆意传播的意见领袖,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三是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匿名性必然成为虚假消息的摇篮。应考虑推行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网络、微博实名认证制。

第三,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惩戒机制。网络谣言容易扰乱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甚至引起政治动荡。一些网民将网络社会当成信息垃圾场,恣意妄为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网络煽动;一些网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网络谣言视而不见,甚至随意转发。因此,应加强网络立法,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追踪,对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不法网站进行依法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打破“沉默的螺旋”而声张社会正义。

此外,还应该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甄别、管理、使用、制作、发布的能力,以及对媒体的了解程度,对信息传播特点的认识水平和传媒环境的评价能力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所有网民的媒介素养,是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鞭策这个国家,同时我们每个人又是中国凝聚力的一个因子。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国家里,最清楚这个国家改革的必要,也最了解这个国家特有的艰难。但毫无疑问,中国不应是“谣言共和国”。

 

来源:中公教育

 

2013国家公考信息: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