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天津:弘揚教育家精神 鍛造一流教師隊伍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 王旭
2024年03月26日10:5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提出並深刻闡釋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勵全國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根植於數千年中華傳統師道文化沃土,蘊含著鮮明時代內涵與文化特質,是對中國教育家精神特質的高度凝練和價值升華,為廣大人民教師提供了精神航標和行動指南,為建設支撐教育強國的教師隊伍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刻把握核心要義,認真貫徹到教師隊伍建設中去。

鍛造“明道信道”的鑄魂之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傳道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新時代教師應明之“道”、應信之“道”,必須是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到的“大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作為“傳道者”,教師隻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才能用自己的理想點燃學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引領學生的信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天津是全國“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要引導廣大教師胸懷“國之大者”,把服務黨、服務國家和服務人民作為最高追求,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張伯苓先生的“愛國三問”一代代傳承下去,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情懷筑牢教育強國根基。

鍛造“立德躬行”的模范之師

師者,人之模范,一日為師,一世楷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中。”世界上很少有職業像教師這樣要求嚴格,很少有群體能像教師一樣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天津近現代涌現出張伯苓、嚴范孫、趙天麟、張伯禮等一大批教育家。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和道德的踐行者。天津要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准,從細處入手、實處發力,抓牢抓實師德師風建設各項重點工作,確立師德師風嚴的主基調,不斷穩固師德師風持續向好的態勢。完善教師榮譽體系,持續開展“津門師德巡講”活動,講好教育家教書育人故事,講好身邊榜樣教師的動人事跡,激勵廣大教師見賢思齊,用真心、真情、真誠關愛學生,用知識、學識、見識照亮學生心靈,為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彰顯榜樣的力量。

鍛造“業精善學”的創新之師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教師隻有始終處於學習狀態,站在知識發展前沿,樂思善學,刻苦鑽研,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方能無愧於教師的稱號。新時代,天津要以提升教師育人智慧為目標,整體提高師范院校辦學水平,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試點開展教師教育,深入實施“未來教育家行動計劃”“津門三杰”“卓越教師計劃”等系列培養培訓項目,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要深化教師分類評價改革,深入實施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引導廣大教師做有研究能力的實踐者,深耕教材、深耕課堂,在教學理念與方法上積極探索,主動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做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大先生”。

鍛造“充滿活力”的強國之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天津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踐行“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把黨中央的關心和重視轉化為加快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的務實舉措。要強化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青年教師成長,引導高校教師把論文寫在津沽大地上,做有情懷、有格局、有能力、有貢獻的“大先生”。要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建立“工匠之師”一體化培養體系,完善校企“共聘共育”“雙棲制”引人用人機制,培育傳承絕活、弘揚絕技的技能大師,引導教師主動成為大國工匠精神的引領者和示范者。要夯實基礎教育基點,適應學齡人口變化,穩妥推進中小學教師編制、職稱、崗位綜合改革,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和隊伍結構,依法保障教師待遇,切實減輕教師負擔,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環境,為教育家的成長與進階創造發展空間。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