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語言交流打開了解之窗

津巴布韋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了

甄 文
2024年03月22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蔡傲冰(中)與獲得“2023年度中津友誼獎學金”的學員合影。

  邱素瑩在為學生上課。

  劉茹(前排右一)與本土漢語教師在培訓期間合影。

  蔡傲冰在為學生輔導漢語水平考試相關內容。

  韓亞丹在帶學生上課的路上。

  津巴布韋位於非洲東南部,首都為哈拉雷。2006年9月,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以下簡稱“津大孔院”)成立,中方合作機構為中國人民大學。自成立以來,津大孔院一直致力於漢語與中華文化教學,如今已得到當地民眾的認可,越來越多的津巴布韋人走進孔子學院開始學習中文。此外,津大孔院漢語課程已納入大學學分體系,漢語及相關課程為津巴布韋大學正式學分課程。

  取得這樣的成果,離不開國際中文教師和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的努力付出。他們為促進津巴布韋民眾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了解貢獻力量,成為促進中津兩國友好的橋梁。

  

  花式教學 激發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們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這是目前在津大孔院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的邱素瑩的漢語教學理念。“比如,在教學生們學習漢語生詞時,我會引導他們自己查找資料去理解生詞含義,通過努力找到答案的那種成就感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更為深刻。”邱素瑩說。

  面對剛開始學習中文的中小學生,邱素瑩巧妙運用做游戲、展示圖片、師生問答等形式,使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當時適逢杭州亞運會召開,我搜尋了亞運會開幕式和比賽的相關圖片、視頻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是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的韓亞丹在如何讓學生快速理解課堂內容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方法。她介紹,盡管部分教學點缺乏多媒體設施,但老師們會制作一些簡單而又實用的教學小道具,以此來輔助中文教學。“如在講解‘時間’這一主題時,我會制作一個簡易鐘表帶到教室,通過撥動時針、分針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上課方式,讓更多學生對中文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津大孔院執教已達10年的國際中文教師蔡傲冰的教學秘笈之一是“以賽促學”。“我帶過一個超過500名學生的大班,剛開始壓力很大,擔心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通過分組練習加競技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從而提高其學習熱情。”蔡傲冰說。對於表現突出或有潛力的學生,她也會鼓勵他們參加“漢字大賽”“漢語橋”等比賽,“大家在挑戰中尋求進步,學習效果會更好”。

  因材施教 提升教學成效

  學生不同,教學方法也要相應改變,這是在海外從事中文教學的教師們的共識。曾在越南和塞爾維亞教授中文的劉茹到津巴布韋繼續她的中文教學之旅后,對此深有感觸。

  “相較越南和塞爾維亞的學生,我在津巴布韋所教的學生大多數沒接觸過中文,認為中文很神秘,對這門語言充滿了好奇,對學習中文充滿期待。”劉茹說,“針對學生的特點,我採取了不同的教學模式。”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劉茹將教學重點放在“聽說讀”的訓練上。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們通過模仿、跟讀、對話等方式,不斷提高漢語口語水平。

  韓亞丹也注重因材施教。“在漢字教學方面,當面對的學生多是中文初學者時,我注重對他們興趣的培養,會在課堂上進行配圖展示等。如在講解‘日、月、山’等漢字時,我會先講解其含義,同時展示與這些漢字相關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漢字和圖片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而韓亞丹在另一所學校所帶的學生則多是成年人,有較高的思維水平、邏輯能力以及生活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發揮他們的自主性。教學節奏較快,講的內容也相對更多。”

  教學相長 共筑中文之夢

  在教師們看來,在海外開展中文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和文化教學相輔相成,還和師生間以及老師間的交流密切相關。

  邱素瑩在教授中文的同時,也跟著學生學幾句地道的當地語言——紹納語。“在學生覺得中文太難時,我會以自己學紹納語的例子來鼓勵他們——‘學新的語言對老師來說也很難,但我仍在堅持學,你們也要努力哦’。這種交流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邱素瑩說。

  “最近,一位非常熱愛中文的學生正在用中文創作歌曲,她還和我約定,創作完成后要唱給我聽。”在邱素瑩看來,這也是語言教學延伸的體現。

  除了語言教學,津大孔院還安排了一系列中華文化課程。“我們會組織學生一起學習太極拳,他們對此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劉茹說,“大家沉浸在太極拳的學習氛圍中,不僅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增進了我們之間的友誼。”

  在促進中文教學順利開展的過程中,本土漢語教師功不可沒。津大孔院目前共有7名在崗本土漢語教師,均有漢語國際教育或語言學碩士、博士學位。

  “本土漢語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初到津巴布韋時,面對陌生的環境,邱素瑩難免忐忑。“好在這裡的老師都非常熱情、友好。在一所小學的第一堂課上,我的‘課搭子’瑪麗幫助我維持紀律,也是在她的幫助下,我加入了各年級的家長群,逐漸融入這個大集體。”

  如今,邱素瑩所在教室的牆壁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卡紙,上面是手寫的中文數字、常用中文短語和句子。“這都是瑪麗繪制的,促進了教學的順利開展。”邱素瑩說。

  學好中文 就業更上層樓

  數據顯示,目前孔院共有19個下屬教學點,如哈拉雷的摩根師范學院、亞歷山大公園小學、津巴布韋音樂學院、蓋特威高中等。隨著孔子學院在津巴布韋影響力的提升,漢語社會班的人數日趨增長。

  劉茹就擔任漢語社會班的教學。因為班上學員學習初衷多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因此在教學中,她尤為注重實用性,力求讓學員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實用的漢語技能。

  “為了滿足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我們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將漢語教學與其他領域相結合,推出了多種‘中文+’課程。”劉茹根據學員的職業背景和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了教學內容和方法,讓學員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提升漢語技能。“例如,有些學生是學旅游的,我就會有針對性地教一些相關的專業詞匯及表達,像賓館、房號、房卡等,學習這些對他們的就業會有幫助。”

  如果想繼續深造,考取漢語水平等級証書也十分必要。津大孔院是津巴布韋唯一的漢語水平考試和漢語水平口語考試考點,蔡傲冰負責組織考試。面對考試規模和考生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網絡滯后等因素,她成立了考試小組,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考試。“隻有順利通過漢語水平考試,學生們才能獲得申請獎學金的資格,進而有機會前往心儀的高校深造。”蔡傲冰說。

  截至目前,在劉茹的幫助下,共有20名學生成功申請到了中國海洋大學、天津大學等中國高校的獎學金,前往中國深造。

  “地理距離或許限制了我們對彼此的了解,但語言的交流卻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對方的窗戶。我們伸出友好的手,並努力走近彼此。”邱素瑩說。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鏈 接

  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以下簡稱“津大孔院”)成立於2006年9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前來學習中文,也幫助津巴布韋優秀學生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自2008年至今,已有200多名學生成功申請到了赴中國留學的機會。

  隨著中津交流的深入,津巴布韋政府已將漢語納入當地中小學教育課程。為更好地落實此項目,津大孔院的教師正在協助津巴布韋基礎教育部,與當地專家一起開發合適的教學大綱。

  自運營以來,津大孔院累計輸送2000多名畢業生,就職於中津企業、學校等單位,從事翻譯、漢語和中華文化教學等工作,累計學員數12162人,累計文化活動參與人數203918人次。為推動中津交流合作作出貢獻。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