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必打到每月一打
小亮經過了幾個時期的心理波動,從幼兒園時期挨打的記憶,到小學吃“筍子炒肉”的恐懼,然后到初中習以為慣,再到高中開始反抗。
記者面前,小亮多次提到“害怕和恐懼”,“小學的時候,經常睡不著,怕爸爸突然推開臥室的門,掀開鋪蓋打我。”因為恐懼,小亮整夜整夜處於半睡半醒之間。
上初中時,小亮住校,一周回一次家,平均挨打次數從小學每周一次或者數次,減少到一月一次。
中考時,小亮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一所市級重點中學,父母沒有花一分錢。張行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一家人從南岸區搬到沙坪壩區,妻子長期陪讀。小亮讀高三后,張行每天到沙坪壩監督兒子。
小亮長大了,不再對父親恐懼,對於父親動不動就打人,他很反感。
前段時間,小亮報考了托福,如果不出意外,9月份能順利完成考試。除了考托福,小亮沒有放棄高考,他想考中央財經大學,到北京去。
這兩手准備,小亮都是一個目的—————離父親遠一點,離暴力的教育方式遠一點,小亮說,他已經忍受10多年了,“如果去國外,我就邊讀書邊打工,累是累,但不得遭打了。”(涉及隱私,文中小亮及父母均系化名)
母親
他常常打完孩子就后悔
“發火的時候一根筋,任何人勸不住。”王洪說,其實丈夫也內疚過。“上次將兒子鼻梁打歪,他內疚了好幾年,也知道不該這樣教育孩子。”
王洪說,好多時候,丈夫打完兒子就后悔了,但每次脾氣上來,就控制不住要打人。
張行打兒子,可能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張行是大學本科畢業,在國企上班,后來出來經商。張行小時候,母親常常打他。張行認為,自己現在干得這麼好,與母親的管教嚴厲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