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祠堂搖身變書吧 學生大贊“超級喜歡”--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小學古祠堂搖身變書吧 學生大贊“超級喜歡”

2012年12月26日09:46    來源:信息時報    手機看新聞

課余時間,孩子們都愛來這個環境幽雅的書吧看看書。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通訊員 王光琰 攝

古祠堂變身書吧,學生大贊“超級喜歡”!昨日,記者在荔灣區新東小學發現,新落成開放的書吧,已經成為這座城中村小學中最受學生歡迎的場所,“書吧沒有門,學生隨時看”,新東小學校長王飛表示,書吧不僅是博覽群書的殿堂,也將成為一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誠信品質的開放式平台。

古祠堂成學校一“寶”

新東小學是一所城中村小學,走進校園,最顯眼的,不是嶄新的操場、整潔的教學樓,而是一座三進大祠堂古祠堂。新東小學創建於1945年,前身是學堂,后來轉制成為一所公辦小學。學校佔地面積6340平方米,盡管新建了教學樓,但古祠堂留存了下來,安身校園內。據校長王飛介紹,這個祠堂名為吳家祠,是村裡一個大姓的宗族祠堂。這座有上百年歷史、極具嶺南建筑風格的族姓祠堂,曾因存在安全隱患而圍蔽兩年之久。2010年9月,在區政府、區教育局的支持下,學校啟動祠堂的改造,經過排危、整飾等工程,祠堂華麗變身為“立品堂”,取意校訓“方正立品、博新悟真”。“如今是學校一寶,是最好的文化場地”。

書吧沒有門不設管理員

“立品堂”呈左、右對稱兩部,目前前半部分被打造成一個小圖書館,面積約200平方米,包括閱讀區和藏書室兩部分。木質桌椅、古文牌匾、枝枝綠竹,整個書吧風格古朴淡雅。小書桌、牆上的書架,擺放著《十萬個為什麼》、《唐詩三百首》、《論語》、《葫蘆兄弟》等書籍。

“圖書館的命名交給學生決定,目前就叫書吧”,王飛說,沒有門,是書吧的一大特色。學生不論是課余還是放學后,可隨時走進書吧,挑選喜歡的書籍閱讀。為了讓學生們愛上書吧、愛上閱讀,避免讓讀書變成“政治任務”,學校為書吧新購進了2000多冊圖書。這些圖書不是學校自定,而是由學生自行選定的。學校將書單發給全校423個學生,學生們從中挑選出喜歡的書籍。

不設管理員,學生看書不用登記,隨便看,看后自覺放回原處,新書吧推行如此“自治”的模式,讓學生們大嘆“新鮮”。王飛介紹,書吧試行開放了一個多月,在開放前,校方給學生們作了相關宣傳指引,目前沒有發現丟失損壞的情況。學校會派人定期做相關清理,另外書吧內裝了一個攝像頭,一旦發現有惡意損壞書籍的行為,也會進行查實。

王飛表示,學校充分信任並鼓勵學生,把書吧當作學習、交流、自我提升的加油站,可以說,書吧不僅是博覽群書的殿堂,也是一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誠信品質的開放式平台。

學生贊“超級喜歡”

如今,書吧成了學生們最喜歡去的地方。一到下課,書吧裡便坐滿了學生,他們三三兩兩,閱讀各自喜愛的書籍。除了上課時間開放,放學后,等家長來接的那段時間,學校也會引導等待的學生到書吧閱讀,“在校外等天冷,而且不安全,學生在書吧讀書,既安全又舒服。”

六年級的王冰微、陳宇楓幾個同學邊看書邊告訴記者,“超級喜歡書吧”。王冰微說,書吧以前是器材室,改造后變得這麼漂亮。而且看書很方便,下課后就可以隨時看,這裡書又多又好看,“我最愛看是童話書”。

下一步

建祠堂博物館補傳統文化課

據了解,新東小學的學生生源主要由東沙的幾條村的原村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組成。村民洗腳上田后變成了居民,他們的孩子對本村的歷史與風俗文化都非常陌生,有的孩子甚至連鋤頭都沒見過。

針對這點,新東小學將繼續以祠堂為基地,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推出了1~6年級的民族文化教育讀本、武術讀本。接下來,計劃將“立品堂”的后半部打造成一個開放式博物館,通過實物、文字、圖片的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示村落風俗和城中村的變遷,“在傳統的文化裡面還是有很多值得傳承的東西,讓孩子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同時,傳統文化也不能丟”。(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王光琰)

(責任編輯:楊玉君(實習)、熊旭)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