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
引领高校参与开放科学全球治理
国际大科学计划是开放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挑战的积极尝试。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通过国际大科学计划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开放科学全球治理是新时期高校的使命担当,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高校责无旁贷
“大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技界提出并在其后日益受到关注的新概念,具有研究目标宏大、科学问题复杂、多学科交叉、实验设施昂贵、经费投入巨大等特点。国际大科学计划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社会提供全球科技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诸多领域积极组织了数十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有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生物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愈发重视国际大科学计划,先后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地球观测组织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为我国牵头组织发起此类计划和工程提供了宝贵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高度重视,我国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2018年3月,国务院专门出台《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开辟出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快车道”。
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组织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方面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由高校牵头发起的有多项;我国已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承担实施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在学科前沿、系统交叉的科学领域,已取得不少积极进展。
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路径策略
纵观国内外有关大科学计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我国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应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一是从全球挑战中设定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是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重要指向,也是全球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应着力聚焦面向宇宙、探索地球、解密人类等核心主题,特别是围绕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所形成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基础做好议题谋划。
二是从论坛联盟中搭建平台。围绕重大理论前沿的大科学问题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中外科学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能够有效凝聚科学共同体的共识,并适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牵头成立国际科学联盟也可以推动形成高校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展伙伴,深挖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进高校合作并逐步引领国际性重大科学议题设置和前沿研究。
三是从跨界合作中汇集资源。国际大科学计划需要多方机构联合实施,而高校具有跨学科、跨国界、跨组织优势。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中,高校要与政产学研等方面力量跨界合作,形成聚集效应,尤其应鼓励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企业、社会组织设立大科学研究基金会,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筹集经费。
四是从民间交往中规避风险。科技正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战略安全的关键要素。高校学术交往具有显著的民间性。在当前环境和形势下,我国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应立足于民间交往,增进人文交流和学术交流,规避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五是从开放科学中实现共享。国际大科学计划是推动实现开放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知识、数据、资源共享的重要路径。高校是知识生产、保存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中,要在充分保障各方公平享有相关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大科学计划成果向研究人员及社会公众开放共享机制,对于非竞争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应及时、免费向全世界公开,对工程类大科学计划应建立开放共享平台,鼓励科研人员使用最新科研设施分享科研成果,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支撑保障
国际大科学计划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的重大工程。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要形成多方协同、合力推进的支撑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国际大科学计划旨在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我国由高校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应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焦物质科学、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地球系统、环境和气候变化、健康、能源等重大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优先方向、潜在项目、建设重点,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全球开放科学治理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相关管理部门要认识到大科学计划的重要性并提供必要经费和资源。未来我国高校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前瞻谋划,特别是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单位定期会商,统筹和审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领域布局、重点任务、项目启动、运行管理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和开放共享政策等。
三是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有效参与开放科学全球治理需要推进制度创新,促进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体制变革和机制建设。其一,要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科技体系,切实加强我国科技政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其二,要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注重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科技社团、行业企业及国际组织等参与支持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建设、运营及管理;整合各方资源,组建成立专门科研机构、股份公司或国际组织进行大科学计划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其三,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资金渠道,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在我国高校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过程中的支持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四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要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支持高校及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相关活动,特别是通过联合国科技创新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等多边平台和机制,主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相关规则的起草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和开放科学治理方面的话语权,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以及提供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阚 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郑一,系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