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博士:高校学生评教偏差未必是“不负责任”
博士生专题论坛现场
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王艺锭)“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出现偏差,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学生不够负责任或是学院层面动员、组织不够,很少从学校制度设计层面来探析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制度既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也引导着有关行为的产生。”近日,在南宁举行的2016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博士生专题论坛上,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周继良向记者表示。
基于在高校工作的经验和思考,周继良将博士论文题聚焦于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我的理论分析框架是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论来分析高校学生评教的偏差产生原因,比如最近因为限购而引发的一些地方的‘离婚潮’就是制度影响行为的典型现象,学生评教行为也跟制度的影响密不可分。”
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任职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杨中超此次带来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教育扩张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扩招已经从精英化阶段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方面成就显著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结构。但是,回顾与反思高等教育扩招对社会、个体发展的影响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作用的变化,为下一步的教育改革与政策制定提供思路与方向。”
浙江大学教育史专业博士,现任教于扬州大学的袁传明则选择了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论文主题,以伦敦大学百年史为例进行剖析。他认为,英国的大学政府参与程度相对比较高,而伦敦大学恰巧是政府改革的产物,不是像牛津剑桥等传统名校那样由学术群体创办,“政府改革伦敦大学的方法类似于我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世俗和宗教的博弈中,政府不选择任何一方,而是将两者融合,走第三条道路,这一点对我国当下的高校改革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朗担任论坛点评导师。他认为,本次博士生论坛的一大特点是更关注我国高教领域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迫切的现实问题并着力寻求解决途径,在研究的深度上也有了很大提升。“目前我国高教领域的研究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从早期无序的、盲目的粗放型研究走向更深入、周密的精准研究,这一代博士生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据悉,作为“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一部分,本次博士生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高校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30余位优秀博士生分享研究成果,并邀请8位博士生导师分别在4场专题论坛中担任点评导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