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插鸡尾翎”项目。黄颖 摄
顶罐走、赶羊跑、插鸡尾翎……这些看起来趣味十足的项目,是原南中街小学,现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的同学们,多年以来的体育课内容之一。
30个民族项目进校本课
3名小学生各间隔3米排排站,双手扶住的木棍顶上有个竹编筐。一名同学从队首的小伙伴处起步,提速,跳高,抬头,右手迅速将一只毽子投进筐内,再接过队尾同学手中的“道具”,站稳,等待再次轮到自己。
这个项目名为“插鸡尾翎”,源自满族人过年时,在帽筒里、掸瓶中插上三五根鸡尾翎,表达避邪、吉祥的习俗。
这个习俗成为这所学校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内容,意在培养灵敏度、准确性。
“2006年开始,邀请相关民族专家编写教材。”在该校从教体育课40多年的柳瑞兴介绍,最初是为契合该校学生民族多元化的特征,才决定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并写成一本民族体育课的小册子。
在这本教材中,分为走、跑、跳、投掷、球、技巧、对抗(角力)以及游戏8大类,涉及满、回、苗、塔塔尔等30个民族的40个习俗或项目。
柳瑞兴介绍,民族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课中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不同年级授课内容不同,老师们除讲述运动技巧和动作要领,还会介绍民族历史,让简单的运动项目具有文化传承的内涵。
操场扩张助课间操改革
其实,这所小学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操场过分狭小。
“每次要有70个学生同时上课,几乎是从这墙顶到那墙。”柳瑞兴回忆,当年的小操场约为40米乘15米见方,学生之间难免互相干扰,只得分为小项目进行。
2004年3月,芳草地国际学校接管了原南中街小学,将其改名为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之后在朝阳区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也拆除了部分违建,为操场扩张带来契机。
全程参与校园环境整治、目前执掌该校的马海莲对此印象颇深,“操场大了一倍”,她感叹,现在整体面积增加了5000多平米的操场太宝贵,“孩子们终于可以在操场上痛快玩了”。
马海莲计划,未来还要新制作一批民族体育器材,“很多需要特制”,她说,还要进行课间操改革,创编一系列民族特色课间操。比如绫球操,还有邀请民族舞蹈学院创编的民族操舞。(记者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