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而妈妈就是这颗种子的守护神,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成长中,妈妈、爸爸记录着点点滴滴,有幸福有烦恼,但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小种子,总有一天会灿烂绽放、绚烂无比。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妈妈爸爸日记》专栏,欢迎您投稿一起分享育儿心得。
我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说一子一女可以凑成一个“好”字,那我就算是比好还多一点了吧。
三个孩子最大的已经30岁,最小的也已经26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昨天他们还是羽翼未丰、被我护在翅膀下的小鸟,如今已经在天空飞翔,而我也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
还好,让我欣慰的是,他们在学业上都已经有所成就,硕士毕业从老家那个小县城走出来,工作也还不错。他们目前两个在北京、一个在天津,京津两地离得那么近,随便找个周末我就能见到他们,一家人能经常聚在一起,看他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我做的饭、聊着各自的事情,甚至还会像小时候那样打闹,我会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
身边很多朋友会问我,把这三个孩子培养成如今的成就,到底有什么秘笈。其实我想说,比起那些为社会和人民牺牲更多的人来讲,他们真的不能算有多大成就,只是作为子女,他们没有让我的付出白费,没有让我失望,仅此而已。
要说经验,我认为,培养子女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式,并且坚持这种原则和方式。
很多父母也是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时也难免会严厉呵斥,但事情过去之后,往往又回到老样子。这种方式非常不可取。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不能依靠一时的狂风暴雨甚至拳脚相加。我的孩子们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从来不打骂他们,因为这个时候打骂都已经晚了,这时候他们自己其实已经有愧疚之心,所以,不但不能打骂,反而要给他们鼓励,帮助他们找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当他们取得进步,除了要表扬,还要防止他们滋生骄傲情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身为父母就应该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不断改进这些不足。
有的家长在看到孩子挑灯苦读、写作业到很晚,就会不忍心,抱怨学校布置这么多作业,甚至有的会跟孩子说,“写不完就算了,明天再写吧……”,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疼爱孩子,实际是害了他们,孩子会养成拖拉的坏习惯,在面对困难时也会丧失勇气。
在我看来,适度的严厉,本质就是爱。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儿子发烧39度,我带着被子、杯子,送他去医院打吊针,打上之后让他睡觉,我在旁边守着,一晚上叫他喝几次水,天亮了之后,送他去学校上学,我就继续在校门外守着,放学后再接他回家。那次的考试他数学100分,语文97分,又是全班第一。
也许我的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不近人情,也许连自己的孩子在当时也无法理解,但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会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我女儿大学毕业那一年的母亲节,她托老家的同学给我送了一束花和一封信,信里面写到,“妈妈您知道吗,很多次我都被你逼得想离家出走,但现在我要感谢你,如果没有你当时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现在的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滴在了信纸上。六七年过去了,孩子们每年母亲节都会给我送礼物,但这封信我一直没有忘掉。
对于父母来讲,能得到子女的理解,这种意义是任何其他礼物都不能比拟的。
此外,还要注重于孩子的交流,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的孩子在上高中的时候,也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叛逆期,那时候他们天不亮就起床去学校,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本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更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我每晚等他们回家时,给他们做好饭菜等着(孩子在学校吃晚饭,但回家我会给他们准备宵夜当做补充营养),趁着吃饭的时间,我会旁敲侧击的问一些学校里的事情,通过这些旁敲侧击去揣摩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有时候父母跟子女之间也是要“斗智斗勇”的,要采取一些“迂回战术”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也始终坚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只要孩子在家学习,我从来不在家里班聚餐,更不让孩子的爸爸在家里和朋友喝酒、打牌。无论家里多困难,我都会让大家出去吃饭、喝酒,一定不能在家里喧闹,不能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
现在身边很多朋友经常会对我说,“你看你的孩子这么有出息,真让人羡慕啊。”其实,我不在乎有没有人羡慕我,人的一生不长,父母和子女一起走的也不过几十年,他们都将有自己的小家庭,而我们也最终会离开他们而去。我只希望孩子们能够生活无忧,可以少吃点苦,而我,将尽我所能的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帮助,让他们在无助、沮丧的时候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指点,在取得成就的时候能与他们分享,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