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引发热议 可能增加学业负担?

2014年09月21日08:28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引发热议 可能增加学业负担?

  日前,《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根据意见,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其中,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这一意见的印发,再次将公众议程引向“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一社会话题,而此次意见的出台,有望使得高中不分文理的设想真正变为现实,走出一条弥合文理分科弊端的新路径。

  欢迎:有望破除文理分科的弊端

  我国的文理分科主要是对前苏联“分科教育”的效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于是复制了前苏联的分科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出炉”速度。

  由于学科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文科生和理科生常常被贴上泾渭分明的标签:文科生感性细腻,长于写作;理科生理性睿智,长于技术。

  从高中开始读文科实验班,目前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研二学生刘筝是地道的“文科生”。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她愈加意识到理科思维缺失带给自己的局限。“很多课题研究需要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一旦涉及定量研究,我总会很头疼。”分层抽样、设定样本容量、数据分类统计等繁琐的定量研究步骤让刘筝感到力不从心。

  和刘筝的窘境类似,刚刚参加工作的理科生张晓宗习惯于用数据说话,但是却不善于文字表达。目前在北京一家私企从事产品研发工作的他在撰写产品说明、研发报告时常常“理屈词穷”。“高中时蛮喜欢历史,但是选了理科之后就很少读人文社科类书籍了。”小张对自己人文素养的不足深感遗憾。

  刘筝和张晓宗面临的窘境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文理分科导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离间”。从高中开始的文理分科在大学时期得到巩固和延续,文科生与理科生各自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而封闭。“文理各执一端,虽谓‘术业有专攻’,却常常是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学者朱永新这样描述文理分科的弊端。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不同领域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认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通识教育,也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

  隐忧:可能会增加学业负担?

  取消文理分科后,“两依据一参考”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所谓“两依据”即学业水平考试和统一高考成绩,“一参考”指综合素质评定。其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日常的学习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做到考试“一门一清”。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这种做法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个性化空间。不过在自主选择的背后,让学生、老师和家长产生隐忧的则是可能提前到来的升学压力——高考压力从高三渗透到整个高中阶段。

  “每门课程学完之后就考试,这等于一进入高中学生就要为高考做准备,教学过程中老师必然会把知识点变成考点向学生讲授。”据北京北航附中的高老师介绍,由于与高考录取直接挂钩,在很多省份学业水平考试也被称为“小高考”,为应付“小高考”而进行的高强度应试复习,不仅会导致高考升学压力前置,也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此前,在上海市西中学举行的第十一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上,一份由上海4000余名高中生参与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于高考改革方向最为认同的是“减少考试科目”,但并不支持“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加重学业负担成为学生最主要的担心。2002年,江苏省曾尝试实施文理不分科考试,后因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得不在一年后紧急叫停。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并不会增加学业负担。“无论是出于发展自身兴趣的考虑还是应对高考的功利目的,学生都不可能在所有科目上平均用力,而且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一般小于高考,侧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江苏连云港市某高中的李振刚老师认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实际是分散了学生的压力,“小高考”过后学生可以在整个高三阶段集中精力复习语数外三科。

  期待:变革录取制度同样关键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并遴选出优秀人才,“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尝试在考试科目层面进行了变革,不过仍需要科学可行的录取制度与之进一步对接。

  “改革后在选择科目时,学生除了选文或选理两个方向外,也会出现交叉的情况,比如选择政治、历史还有物理。这种情况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标准有所调整。”杭州高级中学新高一班主任陈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们更期待录取细则的进一步出台。

  本月19日,浙、沪两地同时公布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根据新方案,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提出报考的科目要求,最多要求三门,考生只需符合其中一门即可。在符合报考条件的基础上,仍然以总分排序录取,高校不得提出规定科目成绩的要求,老师们的担忧迎刃而解。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学校能否独立进行录取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改革的关键。“如果录取制度还是在用最好的一次分数去进行录取。这样的话,也只是减少一次考试分数的偶然性,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在强调分数。”

  除了录取制度,取消文理分科后,教学管理方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由于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集中在某一学年或学期“一考一清”,为帮助学生高水平地通过考试,学校势必会在某一阶段加大相关科目的排课比重,加之一个班学生选择科目的情况不同,这对传统教学班的管理和师资力量的分配均会产生影响。

  据悉,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浙、沪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实施试点,到2017年,改革将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记者 王维砚)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赵竹青、马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