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总是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传出消息,教育部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近年来,高考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高校自主招生到鼓励把学业考成绩作为自主招生初试依据,一项项改革如何保证公平公正?一考变多考,是减负还是增压?会场内外,关于高考改革的话题引起热议。
改变“一考定终身”,才是改革立意
最近家长们都在议论北京高考英语降分的事,很多家长说如果上海也降分,就不再给孩子额外报外面的补习班,“说明政府的导向作用还是很重要的。”家有考生的一名代表说,他就只给孩子报了一个游泳俱乐部。
“一考变多考的初衷,是为了允许学生有‘输’的可能,一次不行,还有下一次。这实则是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重大变革。”杨振峰代表说,教育部的系列高考改革,包括最近推出的英语“一考变多考”,体现了人才选拔的正确导向。“一张试卷”不利于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丁光宏委员认为,这次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其核心是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但是“从目前一些议论看,公众对这次高考改革存在一些误读、误解。”他说,“考试门数减少,不代表其他不考的知识不重要。英语一年可考多次,也不代表英语的地位下降。”丁光宏将“语文学不好,是因为英语学多了”的论调斥为谬论,他说,很多顶尖人才、学术大家都会好几门外语。
“负担也要两方面看。”杨振峰说,一种是“有效负担”,真正有利于学生提高素养、提升学识、融入社会的,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与精力,尽管是“负担”,但却是正向的。另一种是“负效应负担”,导致的是学生“固步自封”,就像“卖油翁”,无他,惟手熟。简单归纳,还是“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区别,高考改革应朝着“我要学”的制度设计靠拢。
决定命运的考试,需要刚性规则
“高中三年的素质评价有助于选拔全面发展的学生。”丁光宏认为,“一个学生一门心思读书,每天学习十几小时,就考这么点成绩,另一个学生成绩差不多,还能兼顾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大家肯定更青睐后者。”他同时认为,自主招生、个性化的录取方式,是将来大学招生的趋势。
但是对于“综合素质评价”,也有代表委员持反对意见。安琦委员举了个例子,一个学生高一时学习不怎么样,后来经过努力成绩上去了,高考考得很好。这样的事例在各个高中都会出现。“再去翻他的历史成绩,根据综合情况进行评价,这对他公平吗?”安琦认为,在当前,更应关注公平问题。不管怎样,高考仍是目前社会环境中少有的同等机会。“自主招生之后,寒门子弟进入名校的机会更少了。”他认为,涉及到决定命运的事,容不得猫腻,还是需要刚性的规则。
“自主招生出来后,马上就有社会办班,教学生怎么应付自主招生考试,学生负担更重。”安琦说,“我不否认一些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更有创新能力,但总体来说与普通考试录取的差别不大。像钱钟书那样的偏才毕竟是极少数,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来解决,不需要陪绑所有考生。”同时,自主招生引发的腐败问题,也令人担忧。
即便认同改革的代表委员,同样关注公平公正问题。杨振峰代表说,无论是一考变多考,学业考成为自主招生初试依据,或是高校自主招生,公平公正是基石。关键是要有社会诚信体系作为支撑,健全完善招生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及公示制度。
教育是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
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还有教育改革的系统性问题。
高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唯一环节。任建兴、许峰代表谈到,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强调改革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有效衔接,注重顶层设计。如果只是 “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在某个就学段进行局部改革,就难以形成有效衔接,改革效应也有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打折、消耗。
许峰代表举例,小学取消回家作业,但到了初中,作业一下子多出来;为了进好的高中,学生还要自我加压参加各种补习班,前松后紧的培养方式,导致的结果依然是“逼着学生学”,而非学生“主动学”。但事实上,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多样化。
压力来自社会各方面。瞿志军代表说,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获得全球第一,但同时上海学生的负担也是相当重的,但这种压力主要并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长。我们现在力推的基础教育转型,来自社会的压力非常大。王琛代表认为,很多时候,学生的压力来自教师的紧张,因为学生课业成绩往往与老师的绩效直接相关,要想给学生减负,先给老师减负。
还有代表委员建议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而降低高考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金忠明委员说,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首先改变以升学率等单一指标评价学校的方式,探索制定对学校的多元评价机制。
【政府回应】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制定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是全国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些在全国推进的教育改革内容,会在上海先行先试。高考改革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上海会根据中央的部署,在国家政策大框架下进行上海高考改革细则研究。上海高考改革遵循“三年早知道”原则,不会对未来三年内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上海高考改革将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体系;筹建市教育考试命题委员会,完善命题质量评价机制;深化高职高专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评价制度;提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高素质人才选拔的信度与效度,鼓励高水平大学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校自主招生初试依据。(记者张骏 谈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