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1月20日电(记者 吴晓颖)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心。在2014年高考中,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为肃清高考加分乱象下的这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绵阳市一位市民向记者透露,去年他儿子在绵阳一所私立学校读高三,高考前就得知学校有门路,花几万元就能办到一张正规“二级运动员”证书。今年,四川体育类加分项目由过去的27项减至8项后,无疑压缩了人为可操作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还高考以本来面目,实现学生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
从2009年重庆20余名高考考生民族身份造假,2010年浙江被曝出违规体育加分,到2013年清华大学拒四川“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近年来频现的加分项目泛滥、弄虚作假等现象,造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在一些省市,加分规定竟与招商引资、引才挂钩。这一旨在弥补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足的制度,异化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通道,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
2010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高考加分“新政”,要求各地从削减加分项目、下调加分分值、限制加分使用等方面做出全面调整,2014年起实施。记者看到,全国各省份近日公布的加分新政策“瘦身”力度普遍较大,其中,以往加分乱象重灾区的体育加分项目被要求不超过10项,优秀学生等鼓励性加分因其评价主观性强或被降低分值或被取消加分。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瘦身”行动使加分政策更加严格,一些审批层次较低、人为操作空间大、因人而设的政策很大程度被清理。“乱加分”等现象或将得到遏止,更有利于教育公平。
对考生来说,加分“瘦身”带来的直接影响将是享受加分人数的减少,对“裸考生”无疑是利好消息。拿四川来说,此前可以享受加10分的“省三好”、“省优干”项目被砍掉,这一变化将使每年1000多名考生不再享受加分照顾。据官方公示名单统计,2013年该省享受这两项加分的考生总数为1269名。
围绕着高考加分指挥棒的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向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之前,全国一些省市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与加分挂钩的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射箭、跆拳道等课程,培养出获得加分的考生不少。如今,体育加分项目大幅缩减后,与加分无关的无线电测向等课程已从课表上消失。
此外,以往盛行的艺术特长考生加分政策被大多数省份取消,奥赛获奖者也被取消保送资格和限制加分。教育专家认为,这对那些不考虑孩子个人兴趣爱好,为了“考学加分”让孩子学艺术、上奥数的家长来说,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加分新政出台后,一些家长仍担心新规难以遏制权力、金钱向高考加分渗透,难以解决加分腐败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要消除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必须真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对一些违规加分现象、造假行为,如果司法部门能积极介入调查,予以严惩,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让相关人士看到违规的高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应适当赋予高校一定自主招生权,比如对地方教育部门认定的高考加分可以不予认可。如果考生的特长不是学校或专业需求的,可以不考虑其特长。加分收益打折扣后,将有利于挤掉加分中的“水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