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家长称孩子成绩差在学校吃亏 孩子为何成流水线产品?

2013年11月04日08:28    来源:金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长称孩子成绩差在学校吃亏 孩子为何成流水线产品?

  “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并不高,我不认为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可现实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很吃亏。”昨天,在2013中国南京个性化教育新发展研讨会上,一位六年级的家长控诉自己孩子由于成绩不好,在学校遭受的不公待遇,这位家长最终通过参加高额补习班改变了窘况。

  真实的案例引发了与会教育专家的思考。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督学周德藩表示:当前由于应试的影响,教育改革步履维艰,校内、校外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应试洪流。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必要发展,校外机构作为补充就是可以理解的。教育如何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主题。

  成绩不好的孩子

  “很吃亏”

  许女士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我认为我的孩子是好孩子,善良、有进取心”,缺点是成绩不好。许女士一直认为,在成绩上给孩子过高的要求是不对的,很多时候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学校里学生的构成是一座“金字塔”,塔尖上是精英,大多数孩子是塔身、塔基。

  她说:“孩子只要未来能独立生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哪怕是扫大街,我都觉得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但,客观事实上“我孩子成绩不好,在现实的教育体制里面,成绩不好是很吃亏的”。

  许女士举例说,同样有四五个孩子在学校里面犯错,对学习好的孩子,老师就说“你回去吧”,错误被认为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引起的。

  当孩子考试成绩与老师的要求有距离时,会有惩罚性的作业。默写字词,错4个以上,每个要抄8遍,错8个以上抄得更多,必须抄完才能回家。孩子曾经被抄词弄得很痛苦,前前后后抄了100多遍。

  还有一次考试,老师认为至少应该考到80分。80分以下的孩子,被要求回家把试卷从头到尾手抄一遍,然后自己再重做一遍。

  惩罚性的作业把孩子弄得很辛苦,经常要做到晚上11-12点才能休息,第二天精神不好上课效率不高,形成恶性循环。

  作业出错

  老师让家长负责

  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许女士就感受到成绩给孩子、家长带来的双重压力。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每天告诉家长:今天学校上课的内容是什么,今天放学后的作业是什么,家长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什么。家长必须确保孩子的作业正确,如果出现了错误,老师会打电话找家长。

  凭什么家长要对孩子的作业正确率负责?许女士提出过质疑,老师的回答是:“你自己都不对你的孩子负责,那我怎么对你的孩子负责?”

  为了当一位“负责的家长”,许女士硬着头皮,每天晚上给孩子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上班一天回来,她第一件事就是看孩子的作业,她要把孩子所有的课程都看一遍。

  发现孩子薄弱的地方,她自己给孩子讲。讲一遍、两遍,孩子仍然不理解,有时候对她说:“妈妈,你说的跟我们老师上课讲的不一样。”

  到五年级,许女士感觉到了崩溃的边缘。只要谈到孩子的学习,就会引起不愉快。孩子的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或者是老师打电话给她,说“你到学校来,我们跟你谈一谈”,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气氛就很压抑。

  每月工资

  全奉献给培训机构

  辅导孩子时的失败无力感,让许女士感到必须想其他办法。“专业的事情得找专业的人来做”,在公办学校里面,老师的办法就是“回去以后所有家长自己解决”,逼得许女士只能寻求辅导机构。

  小机构不放心,许女士选择了一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培训机构,学费很贵,她“每个月都在给培训机构打工”,收入全用来给孩子做“一对一”辅导。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转移,她认为:“既然我花了钱,机构就应该起到帮孩子提升成绩的效果。”

  第一个学期培训下来,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提高,但出现了一个变化,孩子的精神压力减轻了。聊天时孩子说:在学校,我是蹲在地上跟老师对话,而且不能反驳;在培训机构,我是站着,老师是蹲着的,老师说的观点我不认可时,可以反驳他,甚至不理他摇摇头就走了,在这里学习很愉快、很舒服。

  但成绩差,在学校还是抬不起头。后来许女士和培训机构反复商量,为孩子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方案。一开始孩子计算总是错,她甚至怀疑孩子智商有问题。后来辅导老师让孩子每天练6道口算题,不求量求质,每次争取全对。孩子很快正确率就提高了。

  孩子为何成了

  流水线上的产品

  “学习不好的孩子,在学校里心灵上不能得到自由的释放。”许女士控诉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只对孩子某一阶段的成绩负责,不去考虑孩子未来的发展。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督学周德藩一直认真聆听许女士的发言,他表示:人的全面发展分两个层次——必要发展和充分发展,前者主要由学校教育来保证,后者由民办机构来补充。但现实中,无论校内校外教育,都在为应试教育服务。现在对“奥数”人人喊打,不是“奥数”本身的问题,作为个性特长发展的“奥数”是有益的,大家都来学习、考试、比赛,就变成了“应试”,成为“个性化教育”的反面。他认为,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整合,“简化”学习内容,“先变少,才能变多”,才能给孩子的个性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江苏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会长夏俊生认为:“个人希望突出自我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异化的怪圈。”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生命、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统一规格的机器。对个人来讲,潜能发挥越充分,个人价值体现越充分;对社会来讲,人人充分发挥潜能,才能最大限度贡献社会。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潜能,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金陵晚报记者 郝也

(来源:金陵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