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上周六的文章《英语分值降低有没有问题》提到,虽然有媒体搞了个调查,结论是88%的受访者赞成取消英语高考,但这是个“局部真理”,如果调查看看多少受访者赞成取消数学,出来的数字不会低多少。
这样的调查确实有。一些高考改革方案拿英语开刀,数学不幸“躺着中枪”。微博上不仅有“数学滚出高考”的话题,而且在16万多名投票的网友中,支持者高达四分之三。
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其说是代表了一种现实的意见分布,不如说是反映了一种情绪的宣泄。毕竟,正经的社会调查,至少不会用“滚”之类的情绪化表达。然而,许多人在高考之前饱受数学的“折磨”,考完就把大部分数学知识抛诸脑后,的确是事实。
被如此不待见的数学,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替罪羊。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不同学科,是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所必需的,也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即便高考之后不再学习数学、从事工作用不到数学,也不能因为“无用”,就否定数学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上的作用。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就很为数学叫屈。文中举了个例子:今年“十一”期间,媒体报道天安门广场在升旗仪式后留下5吨垃圾,有网友认为这个数字有问题,“110000人÷5000千克=22千克/人=44斤/人,11万人看升国旗,难道每人扛了一袋约50斤的大米吗”,但这个除法等式明显把被除数和除数搞反了。这个例子与数学直接相关,而很多问题,即便用不到计算,也需要一种缜密的态度。
某个学科除了考试别无他“用”,不是取消这门学科的理由;某个学科意义重大,也不代表目前的教学方式无需改善。学习总是要吃点苦的,但应试压力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几乎看不到各个学科的魅力,当学生对一个学科产生兴趣,想要获得应试之外的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往往只能诉诸课外。
教学方式的改善,需要对现状的客观把握。当前的教育好在哪里缺在哪里,要有科学的评估方式,才可能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很多时候,方式比结论更重要。这远远比“数学滚出高考”之类的调查复杂许多,但不能不做。(作者 郁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