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4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當前我國鎮區人口10萬以上的特大鎮有238個,超過5萬人的有885個。
近來,一篇《238個特大鎮鎮改市,難在哪兒》的報道引起了多家媒體的轉載和關注,也讓社會再次將眼光投向了“鎮改市”這個熱詞。
【政策理論】
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拓展特大鎮功能,賦予鎮區人口10萬以上的特大鎮部分縣級管理權限,完善設市設區標准,符合條件的縣和特大鎮可有序改市。
【重要意義】
有序落實鎮改市有利於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有利於吸納更多社會就業。
有序落實鎮改市有利於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鎮改市后自然會有大量的民間投資進來,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特大鎮改市是穩定增長、擴大民間投資很重要的抓手,能夠將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動型消費轉化為沉澱型消費,有效拉動內需,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有序落實鎮改市有利於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鎮改市能補上我國目前城鎮化進程中的短板,解決農民工“融不進大城市、回不去農村”的“半城鎮化”問題,使他們也能享有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務,消除“過客心態”。
有序落實鎮改市有利於吸納更多社會就業。要改市的鎮在建設發展中能配置的資源和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得到擴大后,可以進行更大的發展謀劃和布局,更易吸引一些特大行業的聚集,使當地居民能獲得更多穩定就業的機會,並以此改善民生。
【問題闡述】
1.管理權限小。目前存在的行政等級關系,使得一些規模大的城鎮仍然處於行政上的底層,管理權限上仍然按照鄉鎮的標准,難以履行城市政府的正常管理職責。土地指標落實仍與普通鄉鎮相似,並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無法全面扶持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2.職責履行難。財政資金大部分上繳,與事權不匹配,建設資金、城鎮化成本難以負擔﹔非戶籍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仍然缺乏分擔機制﹔雖然通過強鎮擴權承接了一批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但由於部分權限鎮級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主體資格,在行政審批和執法過程中仍存在各種制約。
3.專業人才缺。推行一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后,由於人員編制未增加,部分人員需要一崗多職,有時還需聘請編外人員,尤其缺乏規劃、建設、金融等專業人才﹔有的雖然給予了人員編制支持,但受現行不得混編混崗、編制身份限制等制約,人才調配不合理﹔在吸引人才方面能力弱,出現有編制卻空缺的情況。
【解決對策】
1.綜合考慮,逐步調整。根據自身條件及功能定位綜合考慮是否設市﹔依靠市場力量,政府引導,有序通過強基、擴權、改制、增民、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一系列步驟來逐步改市﹔採用省轄縣代管的模式,處理好改后的市和縣之間的關系。
2.開展試點,增添活力。開展重點城鎮擴權試點,採取直接放權、委托授權和設立派出機構等多種方式,賦予特大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實施財權下放的“雙返”政策,新增收入和土地出讓金的絕大部分返還給鎮,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
3.優化整合,提升效能。按照大部制和盡量不增加人員編制的原則,對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進行統籌整合,優化部門橫向分工﹔調整人員結構,提升工作效能。通過購買服務、PPP模式、縣級人員下沉的做法等,向“養事不養人”轉變,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來源:京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