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平時考核佔比和改革評價機制,有利於提高公務員工作積極性與工作效率,有利於遏制公務員考核中的民主評價走形式、人情因素干擾、領導“印象”很重要等現象,有利於把群眾公認的好干部選拔到重要崗位、防范“帶病提拔”。
據中新社7月12日報道,近日,《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公布,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河北、吉林、浙江等地也出台了加強公務員平時考核的規范性文件。《浙江省公務員平時考核辦法(試行)》要求,加快推進公務員“日志式”管理平時考核工作,由公務員記錄平時工作情況並進行自我評價,主管領導進行審核並作出評鑒,以此確定平時考核結果。各地還明確規定,平時考核結果佔考核權重的50%以上。
公務員正在面臨越來越細化的考核制度,以前“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有望得以改觀。
對於公務員的考核內容和方式,我國有明確制度規定。《公務員法》規定,按照管理權限,全面考核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重點考核工作實績。公務員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規定,平時考核可以採取被考核人填寫工作總結、專項工作檢查、考勤等方式進行,由主管領導予以審核評價。但在實踐中,這些要求沒有得到嚴格執行,出現了考核形式化和簡單化的傾向,平時考核被虛置,年終考核形式化。
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將考核當成了一年一次的個人總結,形式化傾向嚴重,虛的內容多,實的內容少﹔個人總結的多,單位核實的少。隻要不存在違法犯罪、沒有被處分的情形,一般情況下,人人都能考核合格。在近年來的公務員檔案檢查中,發現有些公務員的年終考核不僅記載內容空泛,而且一些長期不上班、多年吃空餉的人也被評為“優秀”。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缺乏平時考核的數據支撐,一些公務員在八小時以外,即使違反黨紀,也照樣考核合格。由於缺乏平時的行為記錄,評判一些公務員的工作時缺乏“硬杠杠”,無法做到優中選優。一些公務員在各方面表現平平甚至很差,但檔案記載卻很“漂亮”。這樣的考核不僅無法體現公務員的真實表現,也承擔不起正向激勵、選拔優秀干部的職責。
通過“日志式”管理,將公務員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日常表現,日常工作任務、階段性工作目標和“急難險重”等重點工作的完成情況一筆一筆記載下來,工作成效有了記載﹔公務員對自身日常工作、生活、遵紀守法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結合分管領導的審核、評鑒,行為評價有了依據﹔通過對公務員平時考核結果與年終考核結果給予同等權重,綜合結論有了支撐。在這樣的考核機制下,公務員對自身的平時表現不敢掉以輕心,對八小時以外的生活、社交活動不敢越雷池一步。公務員的行為謹慎了,工作用心了,素質提升了,考核對公務員的正向激勵作用才能顯示出來,才能選拔出真正的好干部。
實行“日志式”管理,是公務員考核制度的完善。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技術化程度的提高,通過績效考核框架強化公務員工作考核是大勢所趨。突出平時考核佔比和改革評價機制,有利於提高公務員工作積極性與工作效率,有利於遏制公務員考核中的民主評價走形式、人情因素干擾、領導“印象”很重要等現象,有利於把群眾公認的好干部選拔到重要崗位、防范“帶病提拔”。推廣這種管理方式,意義深遠而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