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材料】
最近,網上一張職業乞丐數錢數到手抽筋的照片又一次刺痛了社會的神經。照片中這位老人,蜷縮在郵政局的櫃台下,守著面前一堆小山一樣的零錢,不停地數著,數得忘乎所以,數得怡然自得。他每月能往老家匯款萬元左右,逢年過節有時能有兩三萬。無獨有偶,央視《新聞1+1》也揭秘,河南鄭州繁華區一些職業乞丐,一天“收入”能有兩千元左右。隨著媒體對“職業乞丐”的報道,這一社會邊緣群體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並且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尤其是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對職業乞丐“月入數萬”“收入超白領”的表述,更是激起了公眾各種復雜情緒。乞討者屬於社會的弱勢群體,乞討者高收入超過城市工薪族,這種說法引起了社會不少爭議。能否讓人們內心辨別弱勢,能否讓真正的弱勢群體接受社會的關愛,是社會共同擔憂的話題。
【現狀概括】
乞討者,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職業乞丐的高收入現象卻能屢見報端,高收入與乞丐,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事情相聯系在一起,除了吸引眼球外,它的危害是巨大和顯而易見的,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容易滋生信任危機與大眾冷漠,縱容好吃懶做,最終導致社會不公。職業乞丐高收入的現象傷害了社會的良心,有損社會公平與正義,令人憤慨。希望普通大眾擦亮自己雙眼,對職業乞討說不,讓他們無利可圖、無錢可討。也希望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管理、多方協作,完善救助體系,從根源上杜絕職業乞討的現象。
【深度分析】
一、傷害民眾的愛心。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確實需要幫助的人,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在有人抱怨社會世態炎炎、人心不古的當下,這樣的行為依然讓我們感到社會的溫暖與真情。可是職業乞丐的欺騙性,一次又一次傷害了善良人士的心。發覺上當受騙后,愛心人士抱著“一切都是假的”心態有可能拒絕貢獻愛心。當愛心被冷漠包裹,甚至可能會傷及其投身公益。
二、欺騙樹立惡性示范。這種四肢健全、以欺騙和牟利為目的的職業乞丐大行其道也是一種惡示范。他們捏造事實、裝可憐,騙取他人同情,以乞討發家致富,而且經常強討強要、惡意乞討,有的還拐騙和教唆、甚至殘害未成年人參與行乞,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傳播錯誤的財富觀。職業乞丐的高收入縱容好吃懶做,不符合正常的財富觀。職業乞討的高收入會讓那些自立自強的低收入者感到心酸與委屈。如果這種現象被普遍化和合理化,很可能引發更多人的模仿,走上職業乞討的道路,還會導致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笑貧不笑娼,隻要會賺錢和發財,不管其賺錢手段是否合理,是否有違法。
【提出對策】
一、用法律約束欺騙性乞討。
法律本不禁止乞討行為,但乞討也須遵守最基本的法律規則。然而,一些乞討者編織故事,如家人生病、錢包丟失等,這就涉嫌詐騙﹔一些人故意將他人致傷致殘並逼迫其乞討,這更涉嫌多重犯罪﹔一些乞討者惡討強乞,這也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還有一些乞討者在廣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影響公共秩序,而這些“生意紅火”的場所往往被一群職業乞討者劃分“勢力”,他們將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驅逐出“勢力范圍”,產生丐幫“壟斷”。實際上,高收入的背后隱藏著多重違法利益。因此,乞討場所的邊界,不僅涉及乞討人員的權利,更涉及他人不受非法干擾的權利,更涉及公共場所能否維持穩定秩序,這需要通過地方立法給出更為合理的界定。
二、用制度規范和管理乞討。
與其將目光盯著他們的高收入,倒不如把焦點關注到如何通過法律對乞討行為進行規范與管理。雖然現行法律已經對違法乞討有著不少規定,但執法卻依然形同虛設。在城市的天橋、醫院門口,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明顯乞討騙局,可是,並沒有任何一個部門進行干涉。因此,政府管理部門更應該責任明確,對於特殊地段加強監管。
三、用人心杜絕欺騙性乞討。
乞討者的弱者形象和強勢的高收入形成巨大反差,貧富兩重天的極端人格分裂畫面更讓人如鯁在喉。不得不說,財富通過不公平的方式取得確實需要民眾增強辨別真假之心,在行善的同時多一份思考和考量。同時,對於乞討者而言,更需要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反省,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取財富而非簡單的騙取人們的善心。隻有從根本上使人們的內心多一道自省的標准,使社會財富更好的分配,才能真正杜絕欺騙性的乞討。
來源:京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