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推動教育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國家行動計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引領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由教育大國加快邁向教育強國。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10多年不低於4%,全國2895個縣級行政單位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初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全國已有29個省份實施新高考政策,多個省份完成中考改革,高中育人模式逐步轉型,職普融合發展步伐加快,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高校已成為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校牽頭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分別佔總數的75.5%、75.6%、56.5%。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注冊用戶達1.47億,積累數據3萬億條,學習型社會正加速實現。
此次印發的《綱要》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的部署,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綱要》從立德樹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學習型社會、教師隊伍、教育改革、教育對外開放等多個方面進行詳細規劃,明確2027年和2035年兩個關鍵節點的發展目標。《綱要》以全局視角精心布局,直擊教育民生的核心議題,謀劃一系列務實舉措,旨在全方位提升教育質量,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殷切期望,為國家的長遠繁榮與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綱要》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具體和深入的實施策略。在基礎教育領域,著重強調要全面構建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將關愛學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大力控制“小眼鏡兒”“小胖墩兒”的人數。為更科學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綱要》提出要建立基礎教育各學段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優化中小學和幼兒園布局。在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方面,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保障教育起點公平。
強調多元化發展,拓寬教育成長路徑。多元化發展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教育形態的多元化。在基礎教育階段,推行高中多樣化發展,探索設立一批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的普通高中﹔在高等教育領域,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支持高校差異化發展,並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其次是辦學模式多元化。在職業教育方面,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的新形態,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最后是教育路徑的多元化。要以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支持普通中小學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勞動教育,推動中職與普高融合發展,加強優質中職與高職銜接培養,優化職教高考,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開設職業技術專業,穩步擴大職業本科規模和招生,形成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多元化、特色化發展的新格局。
數字化賦能教育,推進教與學的轉型。當前,數字化不僅推動了教育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還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方式的創新和變革,為實現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需要充分考慮新時代數字化對教育發展的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打造網絡思政教育特色品牌﹔要加快教材數字化轉型步伐,規范網絡空間的語言文字使用﹔要全面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深化在線教育的集成化和體系化建設,完善教育公共資源庫,建立分層分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此外,還要打造一系列數字教育公共產品,推動優質慕課走出去﹔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助力教育變革,加強課程體系改革與優化﹔制定完善的師生數字素養標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打造先進的教育大模型,積極探索建設雲端學校等新型教育模式。
《綱要》強調,要推出“中國系列”原創教材,加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加強“留學中國”品牌和能力建設,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合作,強化學生的國際化素養培育,加強教師培訓國際交流合作,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積極發出中國聲音,提升高等教育海外辦學能力,支持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建立教育創新合作網絡,實施中國教育品牌培育計劃,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
(作者:楊玉春,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