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

用中文點亮老撾學生職業路上一盞燈(孔院二十年)

宋旻英
2025年01月10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由昆明理工大學和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合作成立,於2018年7月揭牌,是老撾北部地區首個開設中文專業的高等教育機構。
  圖為第二十三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老撾賽區決賽頒獎現場。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學生表演才藝。
  本文配圖均由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提供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中文教學課堂。

  中老鐵路琅勃拉邦車站候車大廳內,精彩的中國戲曲、老撾舞蹈等表演吸引了不少旅客……日前,由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攜手老中鐵路有限公司聯合舉辦“2024年中華才藝進站點暨2025新年送福活動”,演員們為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的老撾籍學生以及老中鐵路有限公司萬象運營管理中心琅勃拉邦中心站職工。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由昆明理工大學和蘇發努馮大學合作成立,於2018年7月揭牌,是老撾北部地區首個開設中文專業的高等教育機構。自揭牌以來,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與相關單位合作,開設“中文+鐵路技術”“中文+電氣工程”“中文+機械工程”“中文+醫療術語”培訓課程等,推動了國際中文教育和職業教育協同發展。

  

  實踐驅動課程創新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秉持“語言服務合作”理念,針對老撾多元化中文學習需求,構建了豐富的課程體系。

  老撾提出要將本國打造為“中南半島蓄電池”的目標,重點推進水電資源開發。基於這一產業背景,孔子學院與中國電建南歐江運維項目部合作,聯合開展“中文+水電站職業教育”。該項目定向培訓了58名學員,通過強化崗位技能和語言能力,為水電站運營輸送了一批關鍵技術人才,助力老撾水電行業實現技術本土化。

  在新能源領域,孔子學院攜手中廣核能源科技(老撾)有限公司,推出為期10至12個月的“中文+生產運維定向人才”培訓項目。項目以系統化課程為基礎,著重培養本地電氣工程技術人才和中文溝通人才。34名老撾本地學員通過培訓,不僅掌握了電氣工程技能,還具備了基本的中文能力,被企業優先錄用,逐步成長為企業本地化發展的骨干力量。

  此外,孔子學院針對中老鐵路運維需求,向琅勃拉邦維保管理中心派駐中文教師,設計了3至5月為一期的“中文+鐵路”職業技能培訓。通過10期培訓課程,累計超過400人次的老撾學員參與,總課時超過1000小時。培訓覆蓋零基礎漢語到中高級漢語,以及鐵路維保相關專業技能,滿足了不同工區與崗位的實際需求,顯著提升了中老鐵路跨文化合作的效率和質量。

  為保障中文教育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孔子學院注重標准化教學體系的建設。通過設立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推動中文能力測評的本土化,並結合實際需求編寫行業雙語教材。例如,《中文教程——電氣工程》作為老撾首部行業中文和老撾語雙語教材,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

  隨著老撾經濟結構的升級,孔子學院的“語言+技能”模式不斷向新興領域拓展。未來,孔子學院將在新質生產力行業探索“中文+”課程,培養一批在綠色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這種“語言+技能”的創新實踐,不僅回應了“一帶一路”倡議對區域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還為國際跨文化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深化了中老文化交流。例如,在中老鐵路沿線舉辦的文化活動以舞龍舞獅、書法等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同時融入老撾本地文化特色。這種雙向互動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僅增進了參與者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也帶動了更廣泛的情感共鳴。

  一名鐵路員工說:“參與這些活動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兩國合作的意義,我們是鐵路員工,更是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一評價表明,雙向文化交流突破了傳統單向傳播的局限,為增進理解注入了鮮活動力。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還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如“工匠精神”)融入“中文+職業技能”課程體系。例如,在中老聯合電力項目中,一名老撾電力公司員工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中注重團隊合作和追求卓越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展現出極強的責任心和執行力,獲得項目團隊的高度評價。這種教育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學員的職業素養,也增強了他們對中老合作的認同感,為兩國共同發展培養了兼具專業能力與文化素養的本地化人才。

  文化交流從短期活動向長期影響的轉變,是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一直努力的重要方向。通過“漢語橋”比賽、“中國電影分享周”等活動,孔子學院逐步構建了中老文化交流的長效機制。值得一提的是,由孔院主辦,老中鐵路有限公司協同開展的“‘中華才藝展演’走進鐵路站點”等活動,不僅豐富了中老鐵路站點的文化生活,也為不同國家的乘客提供了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同時,孔子學院通過弘揚中國文化中的“和合”“共贏”理念,與老撾“團結”“友愛”的傳統價值觀形成了良性互動,促進了兩國民眾對彼此文化的理解。

  “中文+職業技能”模式推廣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以“中文+職業技能”模式為核心,通過中文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教育創新路徑,成為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生動實踐。

  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聚焦老撾經濟發展需求,開設“中文+電氣工程”“中文+鐵路”“中文+醫療術語”“中文+電子商務”等課程,覆蓋電力、交通、醫療、商業等重點領域。數據顯示,近年來,孔子學院累計舉辦培訓20余期,培養了近千名學員,緩解了當地重點產業的人才短缺問題。

  中老鐵路中文教學項目的成功實踐是該模式的典型案例。通過“中文+鐵路技術”課程,孔子學院與中老鐵路琅勃拉邦運維中心合作培養鐵路調度和設備維護人才,確保了項目的高效運營。通過這一課程,老撾學員塔龍掌握了設備維護術語與操作技能,現已成為鐵路運維骨干力量。這一實踐不僅提高了區域基礎設施運營的效率,還彰顯了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巨大潛力。

  此外,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依托中方合作院校昆明理工大學的學科優勢,探索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基於老撾的產業特點和教育需求,孔子學院開發了“2+1”或“3+1”學制的“中文+職業技能”課程,將語言學習、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相結合,重點覆蓋“中文+電子商務”“中文+旅游管理”等方向。這些課程既滿足了“一帶一路”倡議下數字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用人需求,又通過整合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資源,為跨文化教育的理論框架注入了創新實踐。

  “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成功實踐,揭示了中文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潛力,並展現了教育服務經濟發展與跨文化認同構建的可能性。從理論上看,這一模式以語言學習為基礎,構建起職業能力培養與文化認同深化的橋梁,通過定制化課程設計和行業需求導向,展示了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多樣化路徑。未來,這一模式可推廣至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跨學科、跨文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教育支持。

  自成立以來,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通過“語言相通、文化相融、教育相連”的創新實踐,成為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推動力量之一。其中,“中文+職業技能”模式緊扣區域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文化教育提供了借鑒。

  (作者系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雲南省國際科技特派員)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