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產教融合,造就創新人才

本報記者 周姝芸
2024年12月18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學生在挪威參加暑期學校活動。

  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導師正在指導學生分析數據。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提供

  同濟大學是一所工科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校,在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后,該校積極探索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范式改革,在校企合作一線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新興學科人才

  李誠信是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三年級碩士研究生。在同濟大學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能源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培養期間,李誠信參與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任務。他坦言,通過項目收獲很大。

  “項目旨在通過AI技術提升缺陷檢測的精度和效率,可以對大型工業設備或者基礎設施的巡檢過程進行數智化賦能,實現巡檢的無人少人,提升工業安全和經濟效益。在項目中,我多次前往內蒙古的鍋爐發電廠現場一線,深入參與到了大型密閉空間內使用機器人進行缺陷檢測的測試試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和工程實踐能力。”李誠信說。

  以數智化為驅動,應對時代科技變革趨勢,這是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的一大特色。“學院以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圍繞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能建造等新興領域和創新場景,打造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科教平台。”同濟大學副校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趙憲忠介紹,“2024年5月,我們提出了‘1+N’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思路,‘1’指推動人工智能學科本體的發展,‘N’指對既有學科的全面賦能,促進傳統學科的整體創新。”

  為了迎合現代產業發展需求,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持續對學科專業優化,推動土木、交通、機械、城規等傳統優勢學科轉型發展,培育如人工智能、天空地海遙感技術、集成電路、光電工程等新興交叉學科領域人才。

  “學院將單一學科專業培養模式變為學科交叉、目標導向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同濟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趙鴻鐸介紹,“從學科導向轉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這樣可以更准確把握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趨勢,適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特色需求。”

  張恆翔是學院2023級學習建筑設計的一名學生,他的研究課題正需要發揮交叉學科的優勢。張恆翔說:“在中國醫藥集團聯合工程有限公司參與一線實踐時,我研究‘醫藥產業園空間布局的設計策略’,它需要依托國藥工程在生物醫藥產業設計領域的領先優勢,結合建筑、結構和工藝流程等跨學科的技術內容,從而助力優化新型醫藥產業園的研發和生產效率,推動醫藥經濟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入企實踐推動研究

  陳航是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通過校企聯培項目,陳航到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實踐。

  “入企實踐推動了我的理論學習。”陳航說,“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其子公司——上海泛亞航運有限公司輪崗見習。當時我對TMS(運輸管理)系統不熟,缺少研究數據,無法推進下一步研究。然而,在泛亞實踐時,同事熱情地為我講解TMS系統工作原理以及相關拖車業務運行邏輯,我終於更透徹地理解了集裝箱運輸業,這為我后期的研究推進打下了理論基礎。”

  在學生實踐期間,其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密切配合。陳航的校內導師、同濟大學交通學院副教授袁泉說:“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共同立項課題后入企實習。實踐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自身興趣為基礎。學校和企業在協作過程中彼此支撐、共同發展,依托這一產教融合項目,學生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創新挑戰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了多個獎項。”

  在推動人才創新方面,企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中貨總供應鏈部副總經理謝國鬆說,“在產學研合作、人才聯合培養方面,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遠海運集團與同濟大學共同為學生設計了課程和培養方案,企業可以與高校共享資源,包括人才、技術、信息等,共同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人才。”

  “與以往的實習經歷不同,這次在中國遠洋海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培的實踐經歷給予了我很多自主權。”在該公司參與聯培的學生商睿說,“進入企業以來,我與企業導師保持著密切溝通。在此基礎上,我們共同制定了詳細且有針對性的研究計劃。導師不僅幫助我搭建了與各個業務經理的溝通平台,讓我能和他們隨時探討,還鼓勵我自主思考如何將我的目標研究方向——大語言模型,應用於公司的實際業務中。這樣的實踐機會,不僅鍛煉了我的研究能力,也讓我在跨領域協調方面有了顯著成長。”

  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春介紹:“為了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和前沿技術能力的創新人才,同濟大學在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平台同步設立了國際工程師學院,與德國馬堡大學等知名學府達成合作。此外,學院也與空中客車公司、西門子醫療集團、AVL李斯特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共同進行卓越工程人才聯合培養,推進國際化產教融合發展。”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