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在工程實踐一線淬煉人才

本報記者 孫亞慧文/圖
2024年12月11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的風洞實驗室外,選修了“新型傳感技術及應用”課程的北航學生們正在聽企業工作人員講解。

  在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宣曉剛(坐電腦前者)正在為北航學生們授課。

  11月3日早上7時,北京豐台站,選修了“新型傳感技術及應用”課程的十幾名博士生從這裡一同乘車前往太原。

  他們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學生,此行目的地是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當地人更習慣稱之為“太行儀表廠”,作為新中國第一家航空儀表廠,這裡曾制造出新中國第一塊航空儀表。

  學生至此,廠院的磚瓦草木仿佛都記錄著一代代航空人默默堅守、隨令而動的身影,清晰如昨。

  開設這門課的老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樊尚春。為了讓“卓工班”的學生們在校內廠內都有收獲,樊尚春笑言自己拿出了40年的積累。這樣的課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一系列探索實踐的縮影。

  

  提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從2022年9月起,北航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始了對課程建設的創新嘗試,並與企業展開校企融合合作。

  經過2年多實踐,學校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形成了“任務驅動、校企協同、突出實踐、重在創新”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新模式,致力於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師,學校還參與了專業博士培養標准與評價體系的制定。

  樊尚春開設的這門“新型傳感技術及應用”,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關鍵領域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從建立到教學,都不同於他以往承擔的研究生學位課程。

  盡管杏壇耕耘多年,但面對這次的課程設計,樊尚春感到了新的壓力。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課程內容必須與國家重大需求和技術創新緊密結合。

  這堂課上,課程內容分為三部分:科學問題、關鍵技術、工程應用。學生主要來自應屆生和企業在職博士,其中應屆生佔40%、企業人員佔60%。教學方式也分為三部分:高校教師主導的理論教學、企業總師或總指揮的案例教學以及在企業現場的實踐教學。

  考慮到學生實際,樊尚春選擇了適合現場教學的領域內頭部企業進行教學,讓學生能直觀感受企業需求和儀器發展,了解工程一線面對的技術挑戰。

  “基於對核心課程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理解,我們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課程設計,努力將國內傳感器技術領域的優質育人資源匯集,包括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和出版社,參與課程建設的人員超過50名。課程建設的內容不僅限於32個學時,實際上形成了足夠80個學時使用的教學資源。”樊尚春說。“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培養出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價值觀,並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體驗,從而培養出能夠在建設國之重器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拔尖創新人才。”樊尚春說。

  在學校學理論,去企業學實踐。從2010年教育部發布《關於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的通知》,到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國工程院共同發布《關於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再到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十幾年來,卓越工程師培養一步步升級。作為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之一,北航在工程人才培養路徑上的探索尤為引人關注。

  區別於以往的考核方式,對於“卓工班”的學生們,樊尚春希望他們在期末考核中拿出富有想象、更具創新的作品,他為此專門設計了全新的課程目標與考核方式。

  一直以來,學生、教師考核評優中依然存在“唯分數”“唯論文”現象,導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不足,這也是樊尚春改變考核方式的原因。

  “課程完成時,需要學生大膽思考,自主創新,根據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設計一款面向國防、經濟建設或人民生命健康的新系統。設計過程包括確定需要測量的參數、應達到的技術指標、需要的新型傳感器以及總體實現方式、工作原理、主要誤差及其補償方案。考核時,會有航空航天領域的總師和其他專家作為評委,學生也會進行自評和互評,對這一作品的打分將佔學生期末成績的50%。”他說。

  不拘一格選人才、育人才、評人才

  也是在2022年秋天,已被錄取成為北航博士生的孫俊杰和姚景帥迎來了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讀學術型博士還是報名參加學院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當時我們可以二選一。報名時,我們征求過好幾位導師的意見,與老師們曾有過非常深入的交流。”孫俊杰清楚地記得,當時多數老師認為他相較於待在校園“做學術”,更適合到企業“做工程”——在實踐中將理論研究落地,在工程現場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上,這與孫俊杰的想法不謀而合。導師們的話,讓他心中更踏實。

  本科階段,姚景帥曾參軍入伍。他原本的職業規劃,就是希望畢業后能進入相關領域單位工作,得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有校企聯合培養方案時,他立刻報名了。

  去年9月,在校內結束了一學年的專業課程學習后,孫俊杰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開始了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姚景帥則前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他將在更真實而充滿挑戰的工程實踐環境中錘煉本領,提高創新實踐能力、拓寬學科交叉融合思維。

  不久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轉發《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與申請學位實踐成果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著力構建彰顯中國特色、符合教育規律的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評價體系,引領帶動教育教學改革,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師和優秀工程技術人才。其中,首次明確了通過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標准和程序,相關要求將於2025年1月開始實施。《基本要求》的制定對中國加快推進工程博士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更多卓越工程師和優秀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卓越工程師學院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學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師鵬認為,核心在於“不拘一格”——不拘一格選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評人才。

  “可以說,《基本要求》如同一個‘指揮棒’。”師鵬說。“以前我們在選拔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人選時,是用GPA(平均學分績點)排隊,學生們比誰分數高、成績好。但我們在選拔卓越工程師計劃研究生人選時,適當放寬了成績排名要求,讓更多學生能有機會參加選拔面試。以前保研和考研的時候,面試專家組評委大都是學校老師,但卓越工程師計劃不同,我們要求一半以上評委必須是來自企業一線的工程技術專家。與其說是老師選學生,更像是幫企業選出合適的工程技術人才,這些人才要具備在真實環境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基本要求》進一步強化了工程博士專業學位以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培養定位和標准,這對未來的學生選拔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師鵬發現,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在幫助學生選擇論文題目方面差別很大,有時側重點也完全不同。企業導師給學生選擇的論文題目更像某個國家重大專項的選題,而非博士學位論文所能完全包括的范疇。校內導師則需要幫助學生把握好工程技術和理論方法之間的平衡關系,找到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

  “此外,借助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機會,我們重塑了學院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將原有傳統教學資源轉化為信息化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了更多維度的資源支撐。”師鵬說。

  打造一支高水平導師團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常務副院長曹慶華介紹,區別於以往工程碩博士培養,北航圍繞辦學模式、招生模式、關鍵要素、導師隊伍和評價標准5方面開展創新性工作。

  一是從學校單主體育人到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戰略,校企協同打造“四共四通”辦學模式,即“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以及“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台融通和政策暢通”。

  二是從學校招生到以企業需求為先導,先定課題、導師后招生的校企協同招生新模式。設置特殊學術專長通道,把專項試點作為提前批,按領域組織校企招生面試考核專家組,高質量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戰略、成長為卓越工程師的優秀學生。

  三是從單一學科培養到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培養。在研究制定卓越工程師通用能力和各領域專用能力標准的基礎上,明晰領域人才能力要求,1/3課程企業主導、1/3課程學校主導、1/3課程校企共同講授。同時,建設突出“前沿性、交叉性、高階性、挑戰度”的關鍵領域核心課程,把企業實際工程案例融入教學,首批建設的28門課程均為校企共建共講的課程。

  而對於導師遴選,曹慶華認為,參與卓越工程師教學的導師們也需要時間去適應培養模式的轉換。

  “這實際上對導師提出了極強的指導能力提升與變革的要求。如何指導好這些學生?尤其對於那些想通過實踐成果拿到學位的博士來說,導師如何指導學生寫好方案設計?能不能通過專家評審?執行過程中指標能否達成?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包括最后的成果總結報告、實物如何展示,導師都要全程把關。這要求校內導師本人必須對產學研用諸多環節非常熟悉,我們校內有1800多名老師報名,經過嚴格選拔,最后隻留下了800多名。”曹慶華坦言,學校老師們踴躍參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導師,但是,如果想要徹底解決產教“兩張皮”這一突出問題,選拔出一支師德高尚、學術精湛、校企合作基礎深厚的導師隊伍是其中關鍵。

  在卓越工程師學院2025級校企招生宣講中,教室到走廊擠滿了趕來聽詳情的學生們,這讓從教30年的曹慶華直呼“沒想到”。目前,北航卓越工程師學院2023—2025級的學生均為本校優秀推免生,學生總規模已達1200多人。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