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一小學開設治理荒漠思政課
樹生態理念 學治沙妙招(解碼·思政課怎麼上)
頂著北風,在沙漠邊緣整隊集結,學生們斗志昂揚地出發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一小學的“紅領巾”治理荒漠思政課,開課了!
康巴什區曾經是一片戈壁灘,經過多年建設,如今環境優美、生態良好。“變化源於一代代人堅持不懈植綠護綠。”該校南校區執行校長秦炎說,“希望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堅強不屈的奮斗精神。”
“六年級一班在原地鋪設聚乳酸沙障,二班在斜坡上栽種沙柳沙障……”在思政課負責教師許平的指導下,同學們行動起來。
一班的場地上,同學們在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教師任昱的指導下,把聚乳酸沙障層疊套在塑料套管上,先向其中填沙,再逐步拉長。不一會兒,一條手臂粗細、數米長的沙袋“巨蟒”慢慢成形了。
“這可不是普通的布袋。”任昱向學生講解,“這是以秸稈為原料,經發酵生成乳酸后,再經縮聚和熔融紡絲制成的聚乳酸纖維,又叫玉米纖維。”
“從2019年起,我們學校就啟動了‘紅領巾’治理荒漠思政課,三年級以上全員參與。”許平介紹,目前學校已組織了33期治理荒漠思政課。
一旁的沙丘上,當地林草局的工作人員正在給沙柳平茬。另一旁,任昱給學生們科普起沙柳的知識:沙柳能在缺水的地方成活,經過兩三年生長后,必須通過平茬手段進行撫育和管護,才能保証它的正常生長。
“老師要我們帶上瓶子,這有什麼用處?”一名學生舉手提問。
許平拿過一個還剩半瓶水的瓶子,將一根沙柳枝條插入其中,放入沙坑,再用沙掩埋,地上隻露一小截枝頭。“挑選沒有葉子的柳條,它會慢慢吸取瓶子裡的水分長出根須,明年春天就會出葉成活。”許平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學生們也跟著做。
“這是治沙人在長期實踐中想出來的實用辦法,類似的還有很多。”許平說。
一堂堂治沙思政課,不斷激發著同學們的想象力。學生曹宸赫和李博爍研制出一套“雨水收集器”,可通過電控的方式緩慢滴水,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水分。
“教育需要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智慧啟迪和精神力量。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磨煉頑強奮斗的精神,這就是治理荒漠思政課的意義。”秦炎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1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