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德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

——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中國周觀察

2024年11月25日08:3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德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日,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成功舉辦了第七屆中國周活動。通過學術講座、圓桌討論以及文化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國周”為中德在教育、科研和創新等領域深化合作搭建了一個平台,有助於促進雙方的理解和互信。不同的圓桌討論得到一個共識,中德(歐)未來在可持續發展、氣候政策、碳中和等全球議題上有廣泛合作潛力。

高校合作成果豐碩

在中國周活動開幕致辭中,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校長沙陶爾博士特別談道,2024年是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與中國高校合作的豐收年。無論是2月份的中國元宵節慶祝活動、5月的循環經濟研討會,還是9月她作為校長的訪華之行,都展示了雙方在教育和科研合作上的穩固基礎和豐碩成果。本次中國周不僅僅是一場文化慶典,更是兩國未來在教育、科研和創新領域深化合作的一個重要契機,期望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與中國合作伙伴在未來能展開更加廣泛的項目合作。

中國駐漢堡總領事叢武在致辭中指出,中德兩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經濟緊密相連,彼此已成為“利益共同體”和“合作伙伴”。面對全球化的復雜局勢,兩國有責任共同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為全球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

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易健宏教授回顧了昆明理工大學與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26年的合作歷程,強調兩校的緊密聯系是中德教育與科技合作的縮影,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中德青年參與到兩校的合作中,攜手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共同為中德關系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周活動負責人、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中國事務專員和中國能力中心負責人侯正猛教授表示,中國周活動自2018年創辦以來,在德國聯邦教研部的資助下,已經成為中德兩國學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它充分展現了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致力於促進中德教科文全面交流的長期承諾,為兩國在全球背景下構建新的合作模式提供了豐富思路。

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中國周系列活動中,主題為“德中經濟合作:伙伴、競爭者還是系統性對手?”的學術研討會受到關注。中德兩國的學術、商業和政策專家們共同探討兩國在全球經濟新格局中的合作機遇與挑戰。德國經濟學家、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羅蘭·蒙格斯教授主持了研討會。他談道,德中雙方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技術創新等領域合作空間廣闊,形成了一種“謹慎的趨同”,為雙邊關系的平衡和穩定奠定了基礎。

海德堡大學漢學家盧瑪麗博士指出,中德兩國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貿易和安全等領域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潛力。

哥廷根大學經濟學教授於曉華深入剖析了全球供應鏈在地緣政治壓力下的重組趨勢。他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去風險化”過程伴隨了疫情、氣候變化、地緣沖突等五大關鍵因素的影響,導致西方國家在產業結構上加速調整。

漢堡中國旅行社創始人劉國勝結合自身40年的跨文化合作經歷,分享了德中企業合作中的成功案例。他認為中德合作不僅需要跨文化的理解,還需要創新精神的推動,以促進雙方關系更進一步。

此外,研討會還圍繞全球經濟格局變遷背景下德中關系的未來展開了熱烈討論,從產業合作、技術創新、制度差異等多重維度分析了當前兩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和挑戰。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德在可持續發展、氣候政策、碳中和等全球議題上有廣泛合作潛力。

綠色合作前景廣闊

本屆中國周活動中,主辦方還舉行了以“氫能:推動未來綠色轉型的關鍵技術”為主題的歐中氫能研討會,由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和弗勞恩霍夫通信研究所的沃爾夫岡·沙德教授和侯正猛教授共同主持,並在中歐碳中和平台上進行了實時轉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謝和平作了專題報告,介紹了團隊在海水直接制氫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沙德教授在演講中展示了其團隊在氫存儲領域的前沿研究。他們開發的一種基於多孔納米泡沫結構的創新材料,已成功應用於巴伐利亞氫動力列車項目,展現了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的巨大潛力。

沙德教授表示,氫能不僅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能源存儲與可再生能源持續利用的核心技術之一。侯正猛強調,中歐在氫能技術上的合作潛力巨大,不僅可加強能源領域的創新發展,還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支持。(記者 李 山)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