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工程博士調整培養模式應時應勢

2024年11月18日08: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時評】工程博士調整培養模式應時應勢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轉發《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與申請學位實踐成果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首次明確了通過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標准和程序。相關要求將於2025年1月開始實施。《基本要求》的制定對於我國加快推進工程博士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更多卓越工程師和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意義重大。這既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務實之舉,也是塑造我國未來人才競爭優勢的應時應勢之要。

工程博士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置旨在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完善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工程博士培養承載著高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是造就卓越工程師隊伍的源頭活水。我國自2012年設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以來,相關部門和各試點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眾多有益探索和實踐。不過,由於我國工程博士培養起步較晚,許多高校在培養模式上仍存在按照學術學位博士培養的路徑依賴,工程實踐能力與實際需求脫節、工程教育中產教融合不夠、培養要素和成果認定標准與學術型研究生同質化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如此,培養出來的人才難免“重論文、輕實踐”,難以有效滿足國家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基本要求》切中的正是這一情況,其釋放的積極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基本要求》首次明確了工程博士在選題、內容、寫作規范和結構、創新與貢獻、評價參考要素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強調學位論文應聚焦工程實踐和應用研究,著重體現學位申請人在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獨立承擔專業實踐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基本要求》首次明確了工程博士通過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標准和程序,對於申請學位實踐成果在來源與形式、內容結構、寫作規范、創新與貢獻和評價參考要素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范。值得注意的是,《基本要求》進一步強化了工程博士專業學位以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培養定位和標准,極具開拓意義。

《基本要求》的制定與出台,為科學管理和評價工程博士學位論文和申請學位實踐成果提供了方向指引,將助力深化工程博士培養改革,不斷提高工程博士培養質量。

堅持以“真需求”為牽引的目標導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對工程人才的培養規格、層次和質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應堅持“需求牽引、項目驅動、精准對接”,面向前沿技術和重大工程實踐問題,強化人才的理想價值塑造,聚焦國家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聚焦原始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人才需求,將“卡脖子”清單變成人才培養清單,以研發任務牽引人才聯合培養,培養出真正懂工程、會工程、精工程的高層次復合型工程創新人才。

深入推進以“真研究”為特質的模式改革。實踐性是工程博士的根本屬性,允許以實踐成果申請博士學位,體現了對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重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以學術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以職業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模式。以研究解決實際的復雜工程“真問題”為邏輯起點,打破傳統學科本位的知識構架和單一學科范式局限,構建先進性、工程性、交叉性的課程教材體系,將問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教育等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學習實踐全過程。充分利用在線教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體驗,培養跨界整合能力和全球視野。深化校企聯合、產教融合、雙師結合,引導學生進入導師實驗室、工程師技術中心開展真實實踐,進入企業全流程參與工程項目、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研究,讓學生“研究做在工程裡、論文寫在產品上、成果轉化在企業裡”,“真刀真槍”開展工程實踐和創新,產出真成果,實現真成長。

深入推進以成果可展示性為核心的評價改革。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工程博士的實踐成果展示,不僅是對成果本身的直觀呈現,也是向社會証明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的重要途徑。要主動對接國際標准,加快推動形成凸顯中國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証標准體系,加快構建有關學生、導師、學院、校企合作和區域合作的認証標准體系。同時,相關部門嚴格工程博士學位點授權審核,對人才培養評價指標實施動態監測,及時優化調整人才培養評價標准。各人才培養主體落實落細《基本要求》提出的評價指標規范,建立多方參與、動態追蹤、反饋調整的綜合評價閉環,加快制定基於真研究、真實踐的分類評價細則,以評價改革促進工程博士培養提質增效。

(作者:張筠,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特約研究員)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