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踐行教育家精神 為強國復興而育人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這為新時代教師隊伍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華中農業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著力培養一支“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卓越教師隊伍,營造更人文、更開放、更自在的育人環境,激勵全校教師自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育人。
一是突出價值引領,強國復興擔重任。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師安身立命之基、教育報國之本。華中農業大學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我校本禹志願服務隊、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殷殷囑托,引領教師為強國復興而育人、學生為強國復興而讀書。學校開展黨的創新理論“精讀精講”,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設立60個專題,組織不同學科教師通過專題式研究、團隊式備課、點單式宣講,促進學深悟透、入腦入心。聚焦農業強國建設“國之大者”,以奉獻對地球和人類都健康的豐富食物為使命,建強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打造作物遺傳育種、農業微生物資源發掘與利用、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等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發揮科教優勢助力鄉村振興,1200余名教師主動領題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學校連續6年在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成效考核中獲最高考核等次“好”。
二是涵育高尚德行,師生融樂融真情。大學是價值共同體、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好老師不僅要以學術魅力吸引學生,更要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感染學生。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把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系,作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抓手,引導教師“視學生如己出”,在自由、平等、誠信、友善的育人情境中,與學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動、深度對話,履行好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職責。學校從有利於師生共同參與的高品質文化活動入手,在每年的“兩季三節”(畢業季、迎新季,獅山讀書節、獅山藝術節、獅山歡樂節)等重點校園文化活動中,由師生共同發起、組織和參與活動1000余場,通過共同研讀人文經典、享受運動樂趣、體驗生活美學、激發校園創意,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積極推進“師生融樂”的場域從校園文化活動拓展到黨建活動、課堂教學和學術活動,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全過程。建有“共同空間”“問學齋”等常態化師生交流平台20余個,校領導每周四下午七八節課走進學生社區與師生面對面交流。組織百個教工黨支部與百個學生黨支部結對、千余名“紅色導師”與萬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結對,98%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廣大師生在各方面攜手協同,同開展理論學習、同探索學術前沿、同參加社會實踐、同投身志願服務,共同品味成長之樂、探索之樂、奉獻之樂。
三是錘煉育人本領,五育融通育全人。教師的天職是育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僅做專業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引路人。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提出“三全育人、五育融通”教育理念,引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終生發展和一輩子幸福為中心,從側重知識傳授向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創新“融為一體”轉變,促進學生成長為兼具健全人格、全面知識體系、健康身體、崇高審美、獨立生活生存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學校舉辦“五育融通”教育思想大討論,實施一流本科人才培育行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發展行動,全面修訂本研人才培養方案,鼓勵以探索和發現為中心的教學,以提升學生閱讀、寫作、交流、合作能力為重點建設一批核心通識課程,不斷豐富“無體育不獅山、無才藝不華農、無勞動不幸福”育人實踐,致力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融合通達的時代新人,幫助學生構建起求真崇善尚美的意義世界,自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四是優化大學治理,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學人樂土。一所大學最寶貴的財富是教師,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堅持人才優先戰略,著力構建完善教師發展保障體系,尊重教師首創精神,珍惜教師勞動成果,促進教師成長發展,做到“學術多問計學者,育人多傾聽師生”。學校開展管理服務機構改革,遵循“一類事項歸口一個部門,由一套人員負責”原則,管理與服務機構數量精簡1/3,有效提升一流大學治理效能。堅持教學神聖、課堂神聖,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建立教書育人榮譽體系,以擴大教育教學類獎勵為重點,修訂綜合獎勵辦法,把教育教學質量和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納入學院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引導教師潛心向學、靜心育人。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實施“獅山碩彥”計劃,構建人才發展“綠色通道”,把創新價值、業績和貢獻導向全面落實到學校職稱評聘、崗位聘任等工作中,努力做到“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