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碰撞出靈感與智慧的火花
——來自第3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思考
7月25日至29日,7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與科技輔導員齊聚天津,在第3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碰撞靈感與智慧的火花。
如今,新技術不斷涌現,青少年可“觸碰”的新科技越來越多。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感知力與探索欲?創新路上,青少年還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許,這些“科技少年”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小課堂成為科學教育“大舞台”
走進天津市匯文中學,一個舞獅機器人已在科技長廊內等候多時。它扑閃著大眼睛,不時地翻轉、躍扑,動作靈活、惟妙惟肖。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機器人完全出自一群中學生之手。“眨眼功能是我制作的。”高二學生張祐瑋蹲下身,比畫著說,“如何讓電機帶動機器完成多種動作指令,還要做得和人一樣,是制作過程最大的難點。”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綜合素養、提升科學實踐能力,2018年初,匯文中學成立了奇點科技項目社團,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近距離接觸新科技的平台。“孩子們自己上手參與科學實踐,他們的專注度、耐挫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也不斷提升。”學校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寧照鴻告訴記者。
牡蠣的生活方式是什麼?真菌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在天津市平山道小學,孩子們親手制作的“科普講解台”成為校園中的一抹亮色。“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自然現象、科學原理,好奇心讓大家嘗試去探究問題,家長和老師們會盡力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平山道小學科學教師劉燕說,“不少孩子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帶到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
2011年,平山道小學建立了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並依據學校的課程特點開展了多種科普研學活動。劉燕告訴記者,全學科科普的理念已在平山道小學落地生根,各科老師在授課時將科普內容有機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每一門課程都可以成為孩子們了解科學知識的渠道。學校還鼓勵孩子們親自實踐,展示自己的探索過程,讓小課堂成為科學教育的“大舞台”。
點亮靈感,解決問題
在第3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現場的412項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中,大部分作品來自孩子們自己對生活的聚焦。
新疆小伙子組拜日·買斯力木心疼爸爸寒冬時在室外工作辛苦,因此把物聯網接入皮衣,通過手機控制外套迅速升溫﹔重慶女孩趙藝錦設計出能“吐硬幣”的智能空瓶回收垃圾桶,嘗試解決垃圾分類的難題﹔廣東小朋友饒錦航做出的立體晾晒網在雨天可以主動“回家”,讓奶奶在晾臘腸時省去了不少麻煩……
來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專注地與選手對話,並針對作品提問,引導他們展開詳述。在他們看來,孩子們的創造潛質尤為可貴。
“孩子和成人的思維大不同,他們往往在生活中產生‘奇思妙想’。”一位評審感觸頗多,“科技創新的起點就是興趣,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並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收獲很多。”
為“好奇心”注入多種養分
為什麼由來自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上百位專家學者來擔任評審?會不會“大材小用”?會場內,每位評審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不會。”
“經過嚴格學術訓練的思維和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是不同的,這種面對面交談的過程,是一個讓孩子們感受思維差異的好時機。”一位評審解釋道,“如何在思考問題時更有邏輯?如何讓自己的研究過程更規范?這種專業化角度可能會對孩子們有一定啟發。”
在培育和引導學生科學素養的路上,科學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會場內,各個科技輔導員帶來趣味性十足的教學方案與模具,盡情分享著教學理念。
在評審專家看來,社會信息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的能力也更多元了。來自校內的正規教育是讓孩子們產生科學興趣、激發自身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各地科技館、博物館等場所也給予了孩子們求知的便利。
除了針對作品本身,記者發現,有不少評審專家在對話中注重了解孩子們的知識面,考察他們對“知識產權保護”“節能減排”等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程度。
“現在,一些科創企業建設了多種科普研學基地,我們也可以嘗試引入社會力量,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是一種有益補充。”一位評審表示,“科研成果最終要落地。未來,可以嘗試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讓孩子們‘跟蹤’一項技術落地的過程,了解社會需求的緊迫感,或許可以讓他們對科技創新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感悟。”
(記者 李春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