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做、用、創”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近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頒發,讓科學教育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強,尤其是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頒布《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一年多來,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取得了顯著成效。當下,加強科學教育,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加強科學教育,要呵護好中小學生的好奇心。中小學生求知欲旺盛,每天都有問不完的“十萬個為什麼”。疑問的背后,折射出他們對世界的好奇。我們不僅要激發、呵護他們的好奇心,還要幫助他們形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科學,本質上是一種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它鼓勵人們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並驗証結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學習成績平平,但好奇心強、創新思維超乎尋常的中小學生,一樣需要被看見、被鐘愛、被開發,要有幫助他們脫穎而出的環境、土壤、機制與伯樂。
加強科學教育,要鼓勵中小學生“玩中學”。近年來,在國家修訂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后,小學低年級每周增設了一節科學課,各地各校均在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創節等活動,科學實驗也得到了全面加強。中小學校要在此基礎上,借助綜合性學習、項目化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等載體,結合自身特色、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展一些有助於增強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的實踐類活動,“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在“玩、做、用、創”中加強科學教育。同時,學校要發揮引導、指導作用,為家長提供親子科普實驗和科學實踐類手冊等,鼓勵、倡導家長開辟“家庭實驗室”“親子實踐角”,開展一些種植、養殖、實驗、拆裝等讓孩子親手實踐的活動。總之,從校園到家庭,讓“遇事愛問個為什麼”成為新時代中小學生的一種思維方式,讓“喜歡動手搗鼓”成為新時代中小學生的一種習慣、品性,讓“異想天開又善於求証”成為新時代中小學生的一種稟賦特征。
加強科學教育,要鼓勵中小學生“慢下來”。俗話說,閑暇出智慧。孩子是慢慢長大的,不能急功近利。孩子需要有一些做夢、犯傻、發呆、無所事事的時間,正是這些看上去在“浪費時間”的狀態,卻能為孩子贏得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許多家長和老師每天總是唯恐孩子光陰虛度,總是驅趕著、逼迫著孩子做無窮無盡的作業,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閑暇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試想,一個孩子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從周一到周日,每時每刻都在學習,這種違背教育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的成長方式,怎麼可能培養出有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成裡京認為,中小學生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能力有限,還有大量的課程需要學習,因而設置短期的、較難或較易實現的科學教育內容都是不切實際的。客觀上,思考和求解一個科學問題是需要時間的,而且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定會有波折、是迂回向前的,隻有隨著對問題理解的深入,才能逐漸找到解決方案。因此,我們需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目標導向,允許學生在一個較長時間維度中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加強科學教育,要確保中小學生有“慢下來、閑下來”的時間。這是科學教育能做“加法”的前提。中小學生天生就是探索者,國家推行義務教育“雙減”的目的就是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還給學生,把動手實踐、科學探究還給學生。有時間保障,科學探索才能真正得以落實。
(作者:羅樹庚,系浙江省寧波高新區實驗學校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