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教育援藏創設“交融新載體”促兩地學生加強交流——

搭起共進橋 牽手更連心

2024年06月28日09:4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搭起共進橋 牽手更連心

“孩子們寄出的第二批信好多都是鼓鼓囊囊的,塞滿了寄給北京朋友的禮物。”拉薩實驗小學教學副校長林潔說,“你能想象,他們之間一定是互相惦記著的。”

2024年是北京對口援藏30周年、教育組團式幫扶10周年。日前,記者來到雪域高原,在北京對口援建的美麗校園裡,在援藏教師和學生們之間,處處能感受到雙方溫暖的聯系。拉薩和北京相隔3600公裡,師生們借由一個又一個“交融新載體”,手牽著手、心連著心,一起奔向美好未來。

見字如面的筆友

次旺德吉在拉薩實驗小學讀四年級。她喜歡數學,夢想是成為居裡夫人那樣的科學家。她這個夢想,給遠在北京中關村第四小學的王愛龍寫信時分享過。在寫給次旺德吉的回信中,王愛龍講了學校的一個特別好的活動——“書窩日”。閱讀對學習特別有幫助,在家裡和學校裡,都可以給自己設計一個讀書的“窩”,讀書很舒服,學習更快樂。

對拉薩,王愛龍也充滿向往:拉薩有什麼好吃的、拉薩為什麼叫日光城、布達拉宮裡面有什麼……

次旺德吉說:“我很高興能向北京的朋友介紹拉薩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還跟他約定,他來拉薩的時候請他吃炸土豆、喝酥油茶。”

2023年暑假,北京市教委發起“京藏同心見字如面”活動。一年來,僅拉薩實驗小學的學生就和北京15所小學的學生結成了1300多對筆友。炸醬面和糌粑,故宮和布達拉宮,在美食和美景的交流中,孩子們的友情日益深厚,往來的信封也越來越厚。

一課雙師的同學

雪域高原的藏戲和北京中軸線上的非遺……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一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課上,京藏兩地師生隔屏相望,互相交流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看著拉薩學生和我在北京教過的學生隔著屏幕打招呼,感覺很自豪。”援藏教師王瑞蕾是這堂課的主講人。她說,自己和北京的老師研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設計了京藏學生共學共上的課程,既拓寬了兩地學生的視野,又能引導他們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近年來,利用北京援建的高質量網絡設施,京藏兩地師生“雲端共學”漸成常態。而在課堂之外,線上國學誦讀、線上歡度傳統節日、愛國主題“雲宣講”等活動,都成為京藏學生交流、交往的新載體。“京藏學生提交的國學誦讀音頻數據總數已經突破10萬,成為北京教育援藏一項寶貴的、不斷生成的優質教育資源。”北京援藏干部、拉薩市教育局副局長周曉宇說。

攜手探究的朋友

家住日喀則的尼瑪卓嘎登過長城,觀禮過天安門升旗。“聽著國歌,看著五星紅旗慢慢升起,心裡滿滿都是自豪感。”

尼瑪卓嘎是拉薩北京中學北京班的學生。去年3月,北京班50名學生來到北京開展了為期11天的研學。博物館裡隻在課本上見過的文物,長城城樓上抗日戰爭的遺跡,都像刻在他們心裡一樣鮮明。而讓尼瑪卓嘎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一直帶著他們研學的北京的老師,“老師會不斷鼓勵我們主動去探究,哪怕犯了錯也能發現我們的閃光點”。

今年5月,拉薩實驗中學選派30名學生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與北京的學生同上文化課、紅色研學課、勞動實踐課,共同學習生活兩個月。這是北京市首次依托教育、文化、科技資源開展的交融式集團化訪學計劃——根據拉薩市不同學段、不同學生需求,將拉薩相關學校納入北京優質學校教育集團,每年組織若干名拉薩學生和學科教師到北京開展一個月至一學年不等的訪學活動,讓更多拉薩學生能夠沉浸式享受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樣的訪學不是單向的,未來北京孩子利用假期回訪拉薩,感受西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實地開展研究性學習也在計劃之中。”周曉宇說。

舞台上的同伴

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練功房裡,記者看到幾十個小演員在時而歡快、時而從容的音樂節拍中,認真排練著藏地不同地區的特色舞蹈。

6月18日,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將上演“童心共筑中國夢”民族舞蹈專場演出。拉薩6所學校的160多名小演員受邀和北京的朋友們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同歌共舞。這是去年國家大劇院“雪山連北京”舞蹈專場之后,又一次京藏學生大型舞蹈交流。

“去年北京召開暑期基礎教育工作會,市教委將援藏、援疆工作單獨作為一個章節向全市中小學布置,”周曉宇說,“這標志著北京已經將援藏、援疆工作納入北京教育發展整體規劃一體布置。”在這一整體設計下,北京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豐富的舞台以及北京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等一系列優質教育資源都可按需向拉薩學生開放。

如何提高新時代教育援藏工作的實效性?如何增強京藏兩地師生的獲得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依靠北京對口援藏30年、組團式幫扶10周年的深厚積澱,我們要邁出從實際發生到實際獲得的關鍵一步。通過不斷創設‘交融新載體’,‘五育’並舉滿足兩地師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線上線下結合惠及京藏更廣泛師生,讓京藏學生在互為學伴的環境中,一起成長為能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記者 施劍鬆)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