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可以成才 技能可以報國
“有人說,你們技術人員不就是動動手,能有多大作用?我不這麼看。”作為一位特級技師,李輝已工作了31年,如今是南方電網雲南昆明供電局繼電保護員。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技能成才、技能報國”見面交流會上,5名技能人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李輝正是其中之一。他相信,隻要工作有作為,就能獲得尊重。
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開展了第十六屆全國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活動,評選出了3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295名全國技術能手,也表揚了一批為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
他認為,生產實踐中,技術工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經“越來越凸顯”。
“正是這種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我們在企業獲得了尊重。一項新技術有沒有缺陷?工程設計施工方案有沒有問題?在現場實施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要我們技能人員來把控的。把控得好,出的就是優秀產品﹔把控不好,可能就要出大問題。”原本說話慢條斯理的李輝,在聊到這個話題時,語速也變快了幾分。
對於技術工人是否面臨行業歧視這件事,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數控銑工首席技師馬小光也有著同樣的感慨。
馬小光1998年從技校畢業,參加工作后曾做過鉗工、銑工、數控銑工、技術員、班組長等各種工作,是車間20幾台不同型號數控加工設備的首任操作者,潛心鑽研數控加工技術25年。
他在特種車輛、工裝模具、液壓傳動、行走系統等各個生產環節,都首創過先進的工藝方法,大幅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累計完成300余項研制任務的攻關,取得工藝創新成果2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10項。他還曾經與工作室團隊一起,完成了北京奧運會、APEC、國慶70周年特效焰火發射裝置研制生產任務。
從一個“普通的技校畢業的普通工人”一路走到今天,馬小光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去年,他通過集團公司評審成為首批首席技師,目前薪酬待遇已經比照公司領導標准。
在他看來,新時代的技術工人擁有更多創新與創造的條件,在國家發展的快速階段,也擁有更多可以發揮作用的機會。
就像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舶電焊工高級技師魏鳳雲說的那樣,現在,一些高技能人才也走向了首席技師、技能帶頭人、技能骨干和高級技能專家崗位。
“我們公司有兩名80后,被評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我們一線工人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干勁也越來越足。”魏鳳雲說。
她1996年參加工作,先后承擔了一系列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任務。作為一名電焊工,她曾多次面臨焊接的電弧光飛濺到身上的情形,脖子上的傷疤,也被她當成了項鏈。
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特級技師、首席技能專家鄭志明則認為,如今技能工人成長空間更廣闊了,上升空間也更大了。他挨個列舉身邊工友成才的例子,又講了自己十幾年來的奮斗經歷。據鄭志明介紹,他所在的公司正在不斷改進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高技能領軍人才可以拿到企業中層領導干部的待遇。
“我們的社會地位也不斷在提高,”鄭志明專門強調,“我認為,不管是什麼出身,都能夠成長成才。”
鄭志明提到一件往事。有一年,他接到一個任務,要解決一款汽車產生噪音的問題。經過一番研究,他發現,是減速器殼體的加工誤差造成了汽車的噪音。
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首先要對加工這個殼體的設備進行調試,恢復其精度,“其中高度方向就需要調整0.002毫米的誤差,”鄭志明回憶,“當時車間裡很多工友都認為這太精細了,相當於頭發絲的1/40,根本就不可能調出來。我不服輸,最后用我的手工技能,把這個誤差調整回來了。”
在鄭志明看來,加工工藝的精度,就是應該提高到如此精細的程度,隻有這樣才能保証汽車零件的品質,最終保証汽車的整體品質。
正是在這樣精益求精的過程中,鄭志明一步步打通了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之間的壁壘。2020年,他被評為高級工程師,成為雙師型的人才。2022年又被評為廣西首批特級技師。
“突破了我預期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他說。
(記者 張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