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數字變革 教育何為

2023年04月28日08:3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數字變革 教育何為

4月27日,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將一個“時代命題”帶到了正在舉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他說,當今世界,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那麼,數字變革,教育何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吳岩說,以此為指導,教育部在做的事是不僅將“推動教育數字化,發展數字教育”作為教學變革的“數”,更作為創新教育發展的“道”。在論壇上,他們希望,匯聚各方力量,探討教育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的新途徑,實現中國數字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引領。

事實上,從2012年發布首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到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再到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經過多年持續努力,中國教育信息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以硬件設施舉例,目前,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達100%,比2012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超過四分之三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

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賦能社會、教育創新五大核心功能,開設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等10個板塊53個欄目,覆蓋30個版本、446冊教材。

截至今年2月10日,平台總瀏覽量超過67億次,訪客量超過10億人次,用戶遍及五大洲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

在中央網信辦、國家網信辦總工程師孫蔚敏的記憶裡,她上學時的課堂就是一間教室、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現在這種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說,通過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教育融合的發展,創新教育理念、方法、形態,這些年,我們推動了教育均衡發展,促進了教育的公平,也更好地回歸了教育服務於育人的本質。

孫蔚敏說,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數字技術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階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我們能開展教師畫像、學生畫像、課程質量的評價,推動教學評價的科學化、個性化發展,實施因材施教。也能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提升教師數字化的教學能力,推動人機共教新方式。

更重要的是,數字教育應當是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有質量的教育。孫蔚敏建議,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加快構建平等地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伴隨每個人的學習體系,提升數字素養,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環境。

在同一場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談了教育數字化的變革方向。他認為,教育數字化要賦能精准治理,實現教育數字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

同時,要做到兩個“賦能”。賦能未來人才培養,實現教育數字化的教學模式轉型——由結構化的教學向整合性的學習轉變﹔賦能師資隊伍建設,實現教育數字化的教師角色轉型——成為具備數字素養和專業素養的知識樞紐。

“賦能”是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提到的關鍵詞。科技革命的縱深發展,使得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多樣化、彈性化學習需求與日俱增,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教育的變革也需要更徹底。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化”,“化”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教育組織支撐體系的重組、流程的再造和文化的重構來創新我們的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他說:“它是新教育,它是變,它不是改革,不是修修補補,它是系統的變革。”

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的同時,孫蔚敏還提醒,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網絡和數據安全保護。

她提到了去年河南一教師上網課遭入侵者網暴事件,“這件事引起我們很多思考”。她說,過去關上校門,課堂隻屬於老師和學生,與旁人再無關系,現在的課堂可能會涉及很多群體,“所以我們也要加強對教師、學生整個安全意識的培育和教育”。

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也擔心技術的“物化和異化”。他說,教育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方針,既要發揮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又要防止技術凌駕於育人之上。

從教師的角度,他認為,更多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創造,而不能隻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獲取上。從學生的角度,更要努力地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絕不能滿足於人工智能推送的答案。

對此,吳岩表示,數字教育已經成為推動世界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能夠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搭上數字時代的快車,他希望“大家把數字化教育當成一件天大的事”,當成一個在世界高等教育、世界職業教育、世界基礎教育、世界教育改革發展中中國的先手棋,“把這個棋要下好”。

(記者 張均斌)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