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探索“集成分流”模式 推動外語學科跨越式發展
海南師范大學的前身國立海南師范大學成立於1949年秋,同年外語系成立。歷經70多個春秋,海南師范大學目前已實現了碩士點全覆蓋,獲批博士點5個。2008年6月,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經批准正式成立。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打造優質課程團隊和科研平台,建設碩博士學位授權點,以“集成分流”模式推動學科跨越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提煉“集成分流”理念
激發學科發展活力
2017年,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的學科帶頭人到崗,為了突破發展瓶頸,從根本上優化育人模式,學科帶頭人帶領全院師生吹響了“集成分流”改革的集結號,並在之后一路高歌猛進:分別於2017年和2020年成功取得翻譯和外國語言文學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獲批菲律賓研究中心和國家民委南盟國家研究中心兩個國家部委平台,並於2019年和2021年順利立項英語和翻譯兩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集成分流”模式帶動下,學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學院在改革之初提出了“集成分流”的理念,一方面通過教師培養體系建設,將老師凝聚起來,進行有組織的教學和科研﹔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分流,鼓勵教師差異化發展。“集成分流”模式弱化了傳統的骨干概念,鼓勵專業教師共同進步,提出“每人一小步,學院發展一大步”的理念,避免將壓力集中於少數人身上,而是通過並肩努力實現突破。“集成分流”模式注重體現一體兩面的特征,以“集成”為基礎,將大部分老師動員起來,開展系統化、組織化的教學與科研﹔“分流”則是“集成”之后的必然結果,有效實現了差異化發展的目標。
以同心圓集成
推動專業教學水平提升
按照教研活動的目標,學院的教師培養體系建設分為教學提升體系和學術提升體系兩個大類。前者聚焦於培養目標的分解與達成,致力於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后者聚焦於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培育優質學科師資,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教學提升體系打破了傳統的“系—教研室”的垂直建制模式,以課程為核心,採用同心圓的方式組建師資團隊。最內層的單位是課程組,由教授同一門課程的授課老師組成﹔其次是課程群,組織教學內容相近課程的授課老師形成中繼教學單位﹔再次是課程模塊組,圍繞核心教學目標形成課程群集合﹔最外層則是傳統的系部,統籌各個課程的協調與配合。
以課程為核心,學院進一步明確了同心圓集成模式的發展目標。實現培養目標的層層分解和精准分配,將總體目標分解到課程模塊,然后由課程模塊分解到各個課程群,最后落實到具體課程。實現課程的標准化與規范化建設,同一課程、同一課程群、同一課程模塊組的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打磨,就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形成穩定的課程標准。通過同心圓的方式,由外層到內層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和制約,保障教學管理的精細化。系部主任管理各個課程模塊,課程模塊管理課程群,課程群管理群內課程,課程負責人管理授課老師,環環相扣,以保障教學任務落到實處。
五年的教學實踐証明,以同心圓的方式建構教學提升體系凝聚了學院力量,推動了課程建設與專業水平的提升,結出了豐碩成果。五年來,學院立項校級一流課程和精品課程13門,獲批省級一流課程和精品課程7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在全校兄弟院系中名列前茅。同時,學生的獲得感大幅增強,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也大幅提升。
依據學科方向集成建構科研平台
推動學科隊伍建設
學院充分挖掘專業特色,以科研平台為依托培育學科隊伍。人文社科類學院的系部教研室往往既是教學單位,又是學科團隊。以中文系為例,它涵蓋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古代文學教研室等,學科指向明晰。與之相比,外國語學院的系、部、教研室學科屬性較弱。為了引導教師建立學科意識,外國語學院搭建了4個學科屬性鮮明的科研平台: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自貿港語言服務與國際化戰略研究所、青少年語言發展研究中心、區域國別研究院。此外,考慮到海南師范大學作為師范院校的特殊性,外國語學院還設置了海南省農村英語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學院以5個平台聚攏全院教師,積極在各個平台開展培訓,推動了學院科研水平的躍升。
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也離不開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外國語學院的科研平台切實起到了人才培養與成果培育的重要作用。得益於“集成分流”的改革嘗試,學院科研實力大幅增強,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語委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等方面不僅實現了零的突破,也培育了大批重要科研與教學項目,培養了眾多成果累累的優秀教師,蓄積了學科實力,實現了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以集成為基礎推動分流
實現師生的差異化發展
在集成的基礎上,學院通過分流推動學科進一步發展。學院在鼓勵動員教師投身專業學科建設的過程中,主動查找問題,針對“大而不強”、在現有評價體系中處於不利地位等問題,積極轉變觀念,推動教師分流,實現差異化發展,將不利條件轉變為發展潛能。
學院首先推動人員分流,鼓勵擅長教學的老師上好課,持續開展課程建設﹔協助擅長科研的老師多出成果,推動學科進一步發展﹔拓展渠道幫助語言能力強的老師投身社會服務,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為了與人員分流相匹配,學院著力推動機構改革,將分流落實到差異化的人才培養實踐中。學院重置系部設置,將原來的英語系分割為英語教育系和商務英語系,為非師范生指明了職業發展方向。在院級機構層面,原外國語學院被分割為新的外國語學院和國際語言服務學院,基礎型專業、學術型碩士點、基礎研究平台隸屬外國語學院,應用型專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應用型研究平台、社會服務基地則隸屬國際語言服務學院。兩個學院既有人員重疊,又有不同的運作機制與培養目標,以雙軌運作的方式為分流后的師生提供了差異化發展空間。
配套的機構改革后,學院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將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落到實處。五年來,學院充分考慮分流后的基礎設施需求,建立了國際語服教研一體化實驗室,下設青少年語言發展障礙測評與干預實驗中心、跨境電商實訓實驗中心、虛擬實景教學實訓中心、人機口筆譯文本比較分析中心、語言數據分析中心等教研一體化實驗室。其中,青少年語言發展障礙測評與干預實驗中心主要服務於語言教育,針對青少年語言發展(包括二語)障礙進行診斷,分析南方方言、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心理等方面對語言發展的干擾,並提出干預方案。跨境電商實訓實驗中心主要為商務英語方向學生提供實踐平台。虛擬實景教學實訓中心則通過VR技術,為學生提供全浸入式教學場景。人機口筆譯文本比較分析中心通過計算機翻譯軟件和平台,研究機器口筆譯文本偏離自然語言的現象,並以特定語言單元進行切割分析,建立相關數據庫,讓學生理解偏離規律,為學生未來從事機譯文本的深度編輯打好基礎。語言數據分析中心主要通過爬虫技術收集目標國家的語言數據並建立數據庫,通過語言數據分析各個文化中不同類型媒體對於特定議題的意見和看法。
集成分流改革的嘗試,為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課程教學、專業建設、學術研究、學科發展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學院各項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陳義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