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爾街一家知名公司辭職后,陳思來到沈陽天柱山養老院,為老人們服務——
當“小院長”遇見“老朋友”
陳思(右)在沈陽天柱山養老院陪老人聊天。 |
陳思(中)陪老人們做音樂心理疏導小游戲。 |
夜幕降臨,沈陽天柱山養老院內逐漸熱鬧起來。老年模特隊和著音樂節拍緩緩走來,老人們精神抖擻,樂在其中。
能正常行走的老人最先出場,用助行器的老人緊隨其后,最后是坐輪椅的老人由老伴或護工推出……老人們很喜歡這個環節,陳思說,有的哪怕不能站起來走幾個模特步,也會認真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老奶奶還會系上絲巾、涂上些口紅,展示自信與風採。
這是陳思接管養老院后推出的活動之一。從2013年至今,她既是養老院的心理咨詢師、營養師,又是護工、活動主持人,還要處理院裡的各種突發事件,院裡的“老朋友”們是她放不下的牽挂。
“我也有這份親情的滿足”
從南京大學畢業后,陳思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攻讀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專業研究生,之后任職於華爾街的一家知名獵頭公司。彼時她的母親和姨媽共同管理著沈陽天柱山養老院,但陳思從未考慮過自己將來也會從事這一領域,是一次同母親的即時視頻,改變了陳思的想法。
“那時候剛有微信,我那天是請沈陽的朋友替母親安裝APP,想試試視頻功能。母親也沒想到,手機一接通就能面對面看到女兒了。”讓陳思吃驚的是,視頻一接通,她面前的母親頭發竟白了大半。
“這軟件安上了就能使,我還沒來得及去染頭發。”母親的解釋讓陳思心酸。從離開沈陽去南京讀大學,再到出國留學、工作,她有多年不在父母身旁。她忽然意識到,父母老去的速度遠比她想象中更快。當時,陳思所在公司已准備為她申請居留卡,但她回國工作的想法變得越來越強烈。
選擇回國在哪裡工作時,陳思多少有些猶豫。“北京、上海、香港的公司都給了我錄用通知,很有吸引力。就我的專業屬性而言,沈陽的發展平台確實有些局限。可如果不回沈陽,父母需要我在身邊時,怎麼辦?陪伴不只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我也有這份親情的滿足。”陳思最終決定回到家鄉,從母親手中接管養老院。2013年,剛滿26歲的她,進入自己此前並不熟悉的養老領域,擔負起“小院長”的職責。
“‘被需要’非常重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老年心理作為人類心理發展的階段之一,同樣有這個階段需要攻克的問題,有屬於這個階段的自我成長需求。老年人也需要成長的平台和空間,有學習需要、有共情需要。‘被需要’非常重要。”陳思說。
陳思把在哈佛大學學到的心理治療融入養老院的各種游戲中,潛移默化地疏導著老人的情緒。她辦文化沙龍、老年模特隊,鼓勵老人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她還成立了老年委員會,讓老人們能有機會自管自治。
老人們給文化沙龍起了個更接地氣的名字——“沒事兒大家嘮”。每隔幾天就會請某位老人開講,分享不同領域的知識。有的老人是票友,就給大家講評劇﹔有的老人關心時事,就跟大家分享最新要聞動態……開講人講得盡興,大家也聽得過癮。
“李叔耳背非常嚴重,所以平日裡跟大家說話的時候聲音特別響,搞得一些人漸漸不愛跟他說話。時間久了,李叔就老是自己在院子裡戴著耳機溜牆根。”注意到退役老軍人李叔的情緒異樣,陳思想了個主意:請李叔給大家講講解放戰爭。
李叔的大嗓門在“沒事兒大家嘮”裡效果出人意料地好,他站得筆直,聲音洪亮,神情激昂地講述遼沈戰役的故事,連著講了好幾天。每次一講完,坐在下面的老人都熱烈鼓掌。“李叔講得意猶未盡,散場后還在跟幾位爺爺繼續聊。他以前的那種自信又回來了。”陳思說。
“老人無小事”
9年間,陳思越來越發現自己能通過為老人解決實際困難獲得滿足感。“我們說‘老人無小事’,無論我們自己認為大或者小的事,對老人而言都是大事。當我能幫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快樂能實實在在地反饋給我。”
與老人走得越近,陳思就越能感受和理解他們的無奈和敏感。“邊叔的兒子給他買了部新手機,邊叔用了一陣子發現拍照總是模糊,搞不清原因也不願跟孩子開口。后來我一看,新手機本來就套著手機殼,邊叔把原來舊手機的手機殼又給安在了后面,拍照模糊就是因為第二層手機殼擋住了攝像頭。摘下舊手機殼,問題迎刃而解。”陳思意識到,當老人向她開口求助的時候,心底很可能已經有過一次次猶豫,這讓她心疼。“老人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有挫敗感、有自我懷疑,有很多難以言說的情緒。這需要我更用心去觀察體會、提供幫助。”她說。
從華爾街到家鄉養老院,有不少人問過陳思“是否后悔”,她說自己從沒后悔過。“做好養老工作,需要充分體現溝通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多重任務協調能力和執行力。我要與老人共情,要善於觀察和理解。可能老人的一個眼神,我就得知道他想表達什麼。這些能帶給我的成就感不是之前的工作可比擬的。”
如今,天柱山養老院有400多位老人,許多老人還介紹朋友來養老。有“小院長”在這裡,大家很安心。
“夕陽紅很美,我們要讓老人有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地度過人生的這段旅程,讓老人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陳思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