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國復興插上科教“雙翼”
17輛編組超長復興號列車在環行鐵道進行型式試驗 劉家豪攝/光明圖片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原件 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港珠澳大橋 光明圖片
2016-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及其增長速度 數據來源: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6年前,一個改變億萬國人命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提出並實施: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指出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隨即,科教興國熱潮在全國迅速掀起。
今天,中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為科技創新大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4000萬人,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世界第一,研發支出居世界第二,國際科技論文發表總量和被引用量、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等重要指標均位居世界前三。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將繼續發揮加速國家發展、改變民族命運、書寫民族歷史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字字千鈞、句句有力。回顧來路,科教興國促發展﹔放眼未來,科教強國正當時。
富國強民,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自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科技創新被擺上突出位置。1996年3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議,加強對全國科技工作的宏觀指導,做好協調、研究和決策工作。”時任國家科委體制改革司司長的段瑞春告訴記者,兩年左右時間裡,國家科技領導小組先后舉行了4次會議,此后,全國大部分省(區、市)都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科教興國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段瑞春回憶,“1997年,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
20多年堅定推進,一代代科技、教育工作者矢志不移,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舊貌換新顏”。如今,從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到北斗衛星全球組網、“蛟龍號”入海、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遙望宇宙,中國人實現了“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夢想,屹立於世界科技大國之列﹔高鐵、手機支付、健康碼等身邊的科技創新,點亮了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小區,居民徐強不僅能通過家裡的智能音箱實現煤水電氣一鍵報修、聯系社區醫生、自動化家居服務等功能,還能在小區智慧跑道上運動時,實時看到自己的熱量消耗、運動速度等數據分析。
“科技造福生活,這些智慧應用給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徐強說。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深入人心,到科教興國、創新驅動,中國科技從跟跑到並跑,正在向領跑的目標加速邁進。
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改革開放初期到1995年,全國部分地區已陸續提出‘科教興省(市、區)’等舉措,社會上也有‘科技興國’‘教育興國’的呼聲。”時任國家教委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力,當年參與了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相關政策調研。他回憶:“當年全國小學和初中毛入學率分別為106.6%和78.4%,義務教育尚未普及,學前、高中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學(園)率分別為38%、33.6%和7.2%,急需提高教育普及水平。”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對那一時期的情形記憶猶新:“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普及9年義務教育提上日程。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有了很大發展。但教育發展還是比較艱難,主要是投入不足。我們都呼吁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者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勞動生產力。”
1999年,我國首次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普通本專科招生159.68萬人,比上年增長47.4%。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5%。2019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914.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
2020年,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183萬人,已建立起全球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
教育提質增效,讓教育公平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包一得勒原本住在甘肅臨夏東鄉族自治縣包家村秦家灣社,如今易地搬遷到鎖南鎮城南社區,鷺島幼兒園和東鄉縣實驗小學就在小區旁邊。“以前上學遠,娃要走兩三公裡路,現在5分鐘就到學校了!”包一得勒深感便捷。
“很多人從大山裡搬出來,要把他們的心留下,就得搞教育。”東鄉縣實驗小學校長唐致禮說,“剛開學時課堂上亂糟糟的,現在大不一樣,孩子們上課都乖了、懂秩序了。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2020年7月,1071萬名高考生走進考場﹔12月,377萬名考研人在考場上奮筆疾書。從小學到高考、考研,承載著無數人的希冀和夢想。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當前,中國教育已經邁上全新台階,向著《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的中長期目標闊步邁進。
培養人才,讓強國之路動力澎湃
從事科教事業多年,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欣喜於我國人才培養的突出成績。“隻要繼續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更多優秀教師,有更多科研高精尖平台,我國高水平技術人才的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多,質量也會越來越高。”
張力認為,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從而統一了依靠發展科技和教育振興中華的認識,凝聚了科技、教育、產業和社會各界共同開發人力資源的合力,也促進了產學研用合作進程,影響極其深遠。
培養更多科技創新人才,大學何為?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看來,科教融合、創新發展,是新時代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重要特征。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不斷提升,高校的科研能級和科技創新能力有了長足發展。大學要在開放辦學中孕育創新成果、培養一流人才﹔要著力變革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豐富科學實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許寧生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今天,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組書記方力認為:“科技和教育是推動中國飛速前進的‘雙翼’,科教興國戰略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本報記者 楊 颯 袁於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