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祖國最西端開墾教育“試驗田”

2020年07月13日08:0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祖國最西端開墾教育“試驗田”

  2019年6月,賴揚平前往高海拔牧區木吉鄉送教下鄉途中路過十八羅漢峰。

  雪鬆中學八年級4班學生給賴揚平過集體生日。

  課余時間,賴揚平給雪鬆中學學生輔導語文。

  到祖國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縣支教3年,來自江西的語文教師賴揚平和同伴嘗試為當地開墾一塊教育改革“試驗田”。

  作為一名教師,賴揚平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種子,隻不過花期不同,“在這個被稱為‘帕米爾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來得特別慢,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花開。”

  ---------------------------

  “我叫賴揚平,是你們的語文老師,賴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姓氏……”在新疆阿克陶縣雪鬆中學支教的第一節語文課上,賴揚平進行了10分鐘的自我介紹,可到了學生的作文本上,他的名字還是被寫成“懶羊皮”“來樣平”。

  作文課上,賴揚平在黑板上寫下“題目自擬”。最后作文本收上來,有三四個學生的作文題目就叫《自擬》。

  雪鬆中學的3400名學生多數從小學習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國語基礎差。“一個班40多人,語文能考及格的不超過5人。”賴揚平如此描述這所民漢合校當時的基礎教育面貌。

  作為江西省重點中學於都縣第二中學的語文教師,賴揚平援疆前所帶的高一18班32人中,去年有29人考上一本院校。相比之下,位於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雪鬆中學,教育資源匱乏。

  2017年2月25日晚,賴揚平跟隨由110人組成的江西省第九批援疆隊伍,跨越5000多公裡,抵達我國最西端的阿克陶縣,被分配到雪鬆中學教語文。

  多年來,江西省已有上百名教師先后前往阿克陶縣的雪鬆中學、梧桐中學、小白楊小學等6所學校開展“組團式”援疆支教,給南疆地區的教育帶來新氣象。在這裡支教的3年中,賴揚平和同伴也嘗試為當地開墾出一塊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將學生拉回課堂

  最初的支教時光,用賴揚平的話來說,“渾身都是勁,卻不知如何使出來”。

  早讀課上,賴揚平鼓勵學生大聲朗讀,可一些學生寧願在教室外拖拖拉拉地掃地,也不願進教室早讀﹔晚自習時,總有學生在校園打球、聊天和閑逛﹔上課鈴響,常常是老師趕學生進教室,然而上課沒幾分鐘,就有好幾個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覺……

  在重重困難面前,賴揚平決定從糾正散漫的學風入手,將學生拉回課堂。

  不久后,一張早讀課任務表出現在雪鬆中學七年級13班和14班的牆上。

  賴揚平將每天20分鐘的早讀課細化到每天讀幾個字詞、背哪篇課文。每天早讀前,賴揚平還會提前站在教室門口,督促學生進教室。

  讀拼音、寫筆畫,一切都從最基礎的開始教起。賴揚平在早讀課帶著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糾正漢字發音,還舉行朗誦比賽,鼓勵學生大聲說普通話。

  但很多時候,學生認識某個漢字,卻理解不了它的意思。“碼頭是海邊、江河邊專供輪船或渡船停泊、裝卸貨物的地方。”“什麼是海和輪船?”有不少孩子沒見過海和輪船,更無法理解“碼頭”的意思。

  賴揚平想了個法子。“火車停靠的地方是什麼?”“火車站。”學生回答。

  “那公共汽車停靠的地方是什麼?”“公共汽車站。”

  “輪船停靠的地方就是碼頭。”這樣一類比,學生終於聽懂了。

  “有時解釋來解釋去,還會把自己給繞進去。”賴揚平笑著回憶。

  用足夠的耐心等待花開

  在雪鬆中學七年級13班的牆上,五顏六色的便利貼上寫滿了這些十六七歲孩子的夢想。43個民族地區的學生裡,有14個孩子的夢想是當教師,還有13個孩子的夢想是當特警或軍人。

  這讓賴揚平有些驚訝,“這20幾個從偏遠牧區來的孩子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什麼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從他們每句‘老師您好’的問候中足以窺見他們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向往,軍人戍守邊疆的崇高和神聖感也已深深烙印在他們心裡。”

  此前賴揚平曾向學生“訴苦”,“老師坐了8個小時的飛機才來到阿克陶”。話音剛落,講台下一名來自偏遠牧區的學生結結巴巴地說,自己從山上到縣城也要8個小時。學生還告訴他,大雪封路,班裡還有一名同學現在也沒能來學校。

  阿克陶地區地廣人稀,許多學生的家在離學校幾百公裡外、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牧區。每年10月起,山上的牧民就趕著牛羊下山過冬,等到來年4月后,再回到山上。牧區半山腰以上的地方,常年積雪覆蓋。

  上學期間,學生吃住都在學校,一個學期才回家一次。集中辦學后,一些牧民未能轉變觀念,寧願讓孩子在家裡放羊,也不送他去上學。於是,每學期一開學,賴揚平就和當地教師一起乘坐學生接送專車,用一個多星期時間,去各個村“撿豆子”(搜集學生並接回學校上課——記者注)。

  在賴揚平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種子,隻不過花期不同,“在這個被稱為‘帕米爾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來得特別慢,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花開。”

  校園裡的“愛心點贊超市”

  為了激勵學生學習,2017年9月,賴揚平發動已畢業的學生、朋友和親友同事募捐,籌集到兩萬多元啟動資金,在雪鬆中學辦起“長征源愛心點贊超市。”

  超市裡有賴揚平外出採購的筆、地球儀、台燈、水杯、牙膏、毛巾、洗衣粉、衣架等物品。學生可通過參加一次集體勞動或一次文藝匯演等方式集“贊”免費兌換想要的物品。

  學生學習進步了、做了好人好事、勞動衛生表現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都可以獲得“贊”。5個“贊”換一支筆、20個“贊”換一副乒乓球拍、100個“贊”換一個籃球或一本新華字典……超市裡,所有物品都“明碼標價”。

  在超市“老板”賴揚平的倡議下,雪鬆中學還成立資金管理委員會,由校團委第三方專人負責,學生參與管理,實時公布每一筆捐款的明細和流向。

  愛心超市特別關注了貧困學生,賴揚平叮囑其他教師,在獎勵“贊”的時候,可以偷偷地給貧困的學生“放一點水”。不少貧困生在學校幾乎沒有零花錢來購買生活用品和文具。一開始,賴揚平曾想給他們捐點東西,但又覺得這像給學生“貼了標簽”,怕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

  “如果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愛心超市兌換到需要的物品,會更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覺。”賴揚平說。

  愛心超市的物品可由個人兌換,也可多人集“贊”,兌換物品后共同使用。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標准,也不拘泥於學習成績,學生的精神面貌、學風、品德任何一方面有進步都能獲得教師的認可和尊重,繼而獲得獎勵。

  賴揚平發現,在這套獎勵和考核標准下,學生慢慢變得更有自信。一段時間后,一些后進生開始主動思考,如何讓自己表現得更好,並自覺向身邊的榜樣看齊。“有了積極向上的學風,大家一起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整個班級更有凝聚力了。”

  最會獎勵學生的教師

  進疆滿一個月時,賴揚平和來自江西的10名援疆教師第一次上山“走親戚”。一路上,他們穿越戈壁和鹽鹼地,經過4個小時的跋涉,才到達目的地阿克陶克孜勒陶鄉阿爾帕勒克村。

  在該村走訪、看望結親戶途中,賴揚平發現,當地許多初高中畢業生都在家中放牧,沒有選擇升學或外出工作,“很多牧民世世代代的夢想就是放更多的羊”。

  在賴揚平看來,問題的根源在於這些孩子沒有立志讀書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

  “首先要重建學生的學習興趣。”他開始思考如何“對症下藥”。

  學生每完成一個小目標,賴揚平就及時兌現一個獎勵:能流暢地背誦一篇新學的課文,就獎勵一根棒棒糖﹔考試有了進步,就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獎勵大家看一場電影﹔完成一次集體活動,就獎勵一場生日聚會。

  他大概是整個雪鬆中學最會獎勵學生的教師了,獎品有時是一個茶葉蛋、一根冰棍、一瓶牛奶或是一本《弟子規》、一支筆。

  賴揚平在課上給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超級演說家》等節目,盡管學生普通話基礎弱,看視頻卻接受得很快。天氣好的時候,他還會帶著學生到室外做一些簡單的小游戲,把課堂搬到操場上,學生安靜地坐在地上,欣賞風景的同時,學習環境描寫。

  在他寓教於樂的“鼓勵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也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如今,雪鬆中學的學生可以吟誦古詩詞、彈唱《十送紅軍》,還將經典紅色劇目和傳統戲曲搬上舞台。

  為了讓民族地區的孩子學習更多國學經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賴揚平多方聯系,籌集了6000余冊經典國學教材,捐贈給阿克陶縣各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他的“國學教育進課堂”活動也在全縣推廣﹔臨近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佳節,賴揚平還會送教下鄉,通過猜燈謎、包元宵、吃月餅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感悟傳統文化。有的偏遠牧區的學生和教師在他的傳統文化課堂上,第一次吃到了粽子。

  不過賴揚平覺得,作為支教教師,更重要的是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播撒夢想的種子。於是,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到阿克陶各個學校給學生作主題為“最美的風景在大學”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展示國內各大學的圖片,給學生講勵志故事,強調目標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勇於追夢,通過讀書改變世代放羊的生活軌跡,走出戈壁、雪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年8月的一天,賴揚平在散步時被一個女生叫住。這個名叫布瓦杰爾的姑娘曾在高中聽過賴揚平的演講,深受鼓舞,並最終考上新疆農業大學。

  布瓦杰爾主動邀請賴揚平合影,還在微信朋友圈留言:“賴揚平老師給我上了兩個小時的課,那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課,使我從一個不怎麼學習的孩子變成一個勤奮的學生,直至考上大學,我真的很感謝他!”

  把“教育航母”留下來

  在雪鬆中學工作一段時間后,賴揚平被任命為學校副校長,對當地教師的工作狀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發現,有的教師不備課,在網上隨便下載一個教學課件,不做任何修改就可以應付一節課﹔還有一些老教師講台上放的教案都是兩三年前寫的,講課內容也是臨時發揮﹔課后作業布置、批改不及時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針對學校教學管理鬆散和教師工作懶散的現狀,賴揚平每天都會和負責教學巡查的值班教師一起,到各個教學樓轉一圈。

  他會隨機推開一間教室的門,坐在教室后面聽課。下課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教師的上課內容和教案上的備課內容是否一致。

  “發現教師教案不及格的,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我就會在教職工大會上通報批評,扣績效工資。”賴揚平說。

  在賴揚平等江西援疆教師的推動下,雪鬆中學重新修訂了《雪鬆中學績效考核管理條例》,把教學成績、工作紀律、業務能力、師德師風等納入績效考核。所有教師的業務能力、工作態度將與工資收入、職稱評聘和評先評優挂鉤。

  有了考核的指揮棒,教師備課、上課更認真了,懶散的現象也慢慢改變。還有一些教師產生“危機感”,主動去其他班“蹭課”,學習優秀教師的授課方法。

  為了提高雪鬆中學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賴揚平與援疆教師一起,利用“傳幫帶”的方式為學校教師示范教學。開備課組交流研討會時,賴揚平經常主動邀請學校的語文教師到自己的課堂聽課。

  然而,賴揚平的公開課上不僅有語文教師,就連數學、歷史教師也會坐在教室裡學習他的授課方式和駕馭課堂的技巧。教室后面坐不下了,有的教師就坐在過道上,甚至站在教室外。

  起初,雪鬆中學的年輕教師並不願意上公開課,也不敢去外面賽課。於是,每次上公開課前,賴揚平都要求教師當著自己和“師傅”的面先上一遍,發現問題后,再幫著年輕教師一遍遍地“磨課”和修改課件。“幾年裡,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不少,在外面賽課拿的獎比原來十幾年的都多。”賴揚平自豪地說。

  他和其他支教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心願,“教育航母”不僅要留在雪鬆中學,更要留在阿克陶的所有校園。除了每年定期對縣裡的新教師進行培訓外,3年裡,賴揚平和江西全體支教教師在當地開展了上百次送教下鄉活動。

  從縣城周邊到偏遠牧區,賴揚平的足跡遍布全縣。他不知疲倦地講著,有時嗓子痛,強忍著就過去了。2018年11月,賴揚平被檢查出患有甲狀腺惡性腫瘤,醫生建議立即手術。當時臨近期末考試,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他堅持到寒假才回南昌進行手術。術后不到兩個月,他就帶著藥返回雪鬆中學。

  今年1月,3年的援疆支教結束,賴揚平帶著滿滿的牽挂回到家鄉於都,“不去新疆,我不知道新疆有多大﹔不去支教,我不知道教育發展多麼不均衡。”在阿克陶的日子裡,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師的價值和意義,“我會像熱愛我的家鄉一樣,熱愛南疆這片土地,有機會,我願再赴新疆。”(陳卓瓊)

  (盧楊靜對本文亦有貢獻,照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