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被冒名上大學,誰該擔責?
高考“落榜”16年后,山東冠縣農家女陳秋媛(化名)打算報考成人教育學校填補心中的遺憾。然而,在信息填報時她才發現,“陳秋媛”已經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過,並順利畢業,原來,在16年前,她被另一個“陳秋媛”冒名頂替上了大學。對此,6月11日,冠縣人民政府通報稱,頂替者陳某某系該縣某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目前已停職,事件涉及詳細信息正在進一步調查中。(6月11日《南方都市報》)
隨著身份証的普及和科技、通信手段的進步,冒名頂替上大學的難度越來越大。然而,從“羅彩霞案”之后,全國各地一系列冒名頂替案浮出水面。此次案件中,頂替者不僅冒名“陳秋媛”在山東理工大學上學,還做了公務員,而真正的陳秋媛卻在達到山東理工大學錄取分數線后黯然“落榜”。受學歷所限陳秋媛輾轉多地打工,16年后,她還想報考成人教育學校彌補當年“落榜”的遺憾。
陳秋媛的人生命運被徹底改寫無疑需要一個明確的說法。
值得追問的是,陳秋媛的錄取通知書為何莫名其妙到了頂替者的手中?高考報名表上的相片和頂替者相貌完全不同,頂替者如何冒用陳秋媛的身份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山東理工大學又是如何審查頂替者的入學資格?“假陳秋媛”冒名做街道辦公務員,資格審查又是怎樣通過的?冒名頂替事件是否存在權力尋租?一連串的疑問讓人覺得這起頂替事件絕不簡單。
按理說,頂替者要完成冒名上大學的過程,要經過高中學校(以前錄取通知書多郵寄到考生學校)、教育部門、公安機關及招考部門、錄取學校等多道程序層層把關。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多道監管關口似乎成了一推就開的虛掩大門,並沒能阻止冒名者頂替上大學的腳步。如果陳秋媛不是因為報考成人教育學校意外發現自己被冒名上大學,冒名頂替者還會繼續在公務員崗位上“潛伏”下去。其實,隻要高考招生錄取的任何一個環節能夠嚴格把關,“假陳秋媛”就不可能完成冒名上大學的過程,更不會讓“假陳秋媛”在隨后繼續“潛伏”。
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和假冒。新出台的民法典對此規定更為詳細。頂替者冒名上大學不僅侵犯了陳秋媛的姓名權,還侵犯了陳秋媛的受教育權。頂替者不僅要賠償陳秋媛損失,把姓名權還給陳秋媛,還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參與冒名頂替運作的相關人員也應該受到查處。
冒名頂替事件涉嫌多重侵權,瀆職、舞弊、偽造國家公文,破壞了社會公平正義,傷害了政府公信。相關部門在自查自糾的同時,要扎緊招考制度籬笆牆,一兩次偶然的個案曝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更重要的是,有關部門要把權力關進細密的法律制度籠子,痛下決心砸碎招生考試暗箱,並把詳細招考信息放在陽光下暴晒,自覺接受公眾監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