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應該補上社交課
李久祺與埃迪通過打籃球建立起了友誼,李久祺的寄宿家庭就是埃迪家。圖為李久祺和埃迪在墨爾本雅拉河邊參加燒烤聚會。
剛到日本的時候,學校舉辦了留學生歡迎會。圖為劉悅汐(后排)和日本同學及其他留學生合影。在留學期間,日本同學在學習和生活上都給予了她很大的幫助。
社交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據澳洲新快網援引《澳大利亞人報》報道,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副教授馬丁正在對56名在澳的中國女留學生進行調研採訪,並將追蹤她們未來5年的生活。目前的調研結果顯示,孤獨、害羞、社交孤立以及當地人的偏見,容易導致在澳中國留學生遭遇社交困境。
留學生社交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具有社會屬性,很少有人可以完全脫離群體而存在。即便從一個群體遷移到另一個群體,也還是需要社交的。留學海外的學子,在陌生的地方求學,面對著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語言。他們有著怎樣的社交故事,又遇到了什麼社交困境?
熱情、友好
各地友人多善意
“當地的外國朋友對待留學生十分友善,非常樂於助人。當我有困難時,隻要向身邊的外國朋友提出,他們就會熱情地幫助我。”
李久祺在高二時踏上了異國求學之路。如今他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迪肯大學上大三。回憶起剛到澳大利亞時的情形,他說:“剛開始,我的英語水平不高,交流存在困難。那時的我總是待在教室裡,下了課也是在教室裡玩手機,不是很愛說話。后來有個當地學生耐心地陪我聊天,教我英語,還把他的朋友介紹給我,我才慢慢地走出孤獨。”
劉悅汐在日本長崎大學的一年交流期將滿,不久就要回國了。她介紹說,為了便於留學生了解日本文化,長崎大學給每個留學生配了一個助教學生。“我的助教學生是個日本女孩。 語言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問她地道的日語怎麼說、語法怎麼解釋等,她都會特別詳細地回答我。她還主動約我吃飯、看電影。我真的超喜歡她。”
劉悅汐還講起了她在日本的打工經歷。那是她第一次打工,在什麼都不會、溝通也存在困難的情況下,老板從未指責她,“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會很溫和地和我說。”距離回國的日子越來越近,她即將離開自己的打工崗位,提出辭職后,老板還給她開了歡送會。
多數學子表示,他們留學時遇到的外國朋友都充滿善意,很願意幫助留學生。但也有學子指出,這些善意是出於禮貌,在友好的外表下,卻有著或多或少的疏離。
禮貌、客氣
文化差異難融入
“當地的學生很有禮貌、很熱情,但是我們很難成為朋友。”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的本科生小蔣說,他幾乎沒有什麼親密的美國朋友。雖然他並沒有見過歧視、欺負留學生的現象,但留學生要想融入本地學生社交圈很難。“如果你請求他們幫忙,他們都很熱情﹔但是要真正成為朋友,一起出去玩、開派對,則是很難的。”
李久祺也表示,“在澳大利亞待的時間長了,我感覺當地學生對留學生的幫助,僅僅是他們待人接物的禮貌使然。”
但善意和禮貌之下,似有一堵疏離的牆。文化背景存在的差異也使留學生和當地學生很難玩到一起。小蔣表示,美國學生和他的生活習慣差異很大,“他們熱衷於各種派對,我卻對這些不太感興趣。”
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其實,“抱團取暖”的現象並非隻存在於中國留學生中。“韓國的留學生一起玩,日本的留學生一起玩,中國的留學生一起玩,總之都很少能融入美國學生群體。”小蔣說。
劉悅汐在留學期間感受到了當地學生的排外情緒。但是日常交往中,他們仍會表現出基本的禮貌,不會直接表達不滿。“當你參加一個全是當地人的社團的時候,大家的表情都很友善,但是基本上沒有人主動和你說話。到后來你會發現,你和當地人的關系隻停留在表面的和平共處,你沒有辦法和他們進行深入的交流,也不可能建立起類似國內哥們、閨蜜那樣的親密關系。”
語言、住宿
多種因素起作用
《2018中國留學白皮書》提到,留學生反饋的留學期間的主要問題來自語言能力、文化差異以及飲食習慣等方面。
李久祺認為,語言障礙使中國留學生偏愛“抱團取暖”,他最親密的社交圈基本上都是中國人。
另外,住宿方式的不同也影響著海外學子的社交。海外留學的住宿方式中,最常見的有3種,分別是學校住宿、校外租房和寄宿家庭。學校住宿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當地學生,也有更多的校內社交活動可供選擇,社交環境相對寬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迪肯大學留學的余子悅說:“我高中時上的是私立寄宿學校,平日裡朝夕相處的多是本地學生,參加的社交活動也多是學校組織的,除此以外的活動參加得比較少。”
選擇寄宿家庭,一大優點是可以更深入地接觸當地文化,有機會參與到當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便於與當地學生建立更深厚的友誼。李久祺的寄宿家庭正是同班同學的家,他們會一起燒烤、一起參加聚會等。
留學海外,熟悉的環境和社交圈留在了國內,面對的是全新的環境和社交圈。而當地學生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他們大多從小一起在讀書,同時升學,早已有了固定的社交圈。小蔣高中在澳大利亞就讀,大學到了美國,他說,“上初中、高中的時候,身邊的本地同學都已經有了固定的朋友圈子。上大學的時候,由於每個人選的課不同,上課時間也不一樣。大家都是有課才趕來學校,所以平時相互接觸的機會較少。”
隨緣、大膽
共同愛好建友誼
留學期間的社交生活苦樂參半,有遇到友善外國朋友的喜悅,也有融不進社交圈的苦惱。據了解,在澳的中國女留學生大多未對來澳留學感到后悔,但她們原本的社交期待往往落空。
對於這些,在美國留學的小蔣認為一切應當“隨緣”,不必強求融入當地的社交圈,“同一個文化背景下的朋友更好溝通,也更能互相幫助”。
劉悅汐也表示不用勉強自己,應該理性看待文化差異,“如果你沒有非常強烈地想要和大家打成一片的願望,在社交方面基本不會有什麼苦惱,畢竟當地學生都很溫和友善”。
同時她認為,在社交上,性格比語言更重要。“在留學目的國待久了,外語會進步很大。開始時不要怕丟人,多說多練就好。如果因為怕說不好而不敢開口說,就會進步很慢。”
找到共同愛好是建立社交關系的一個有效途徑。李久祺說:“當有共同愛好時,就有機會一起出去玩,從而建立更親密的關系。我剛去澳大利亞的時候,沒有認識的朋友。但當我們班的幾個當地男生知道我喜歡打籃球后,每到課間、放學后都會拉我去打籃球。打籃球的過程中,彼此又會發現新的共同愛好,這樣一來,交的朋友就越來越多。我找的寄宿家庭就是最開始在一起打籃球的朋友的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