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2016:讓語文高考理性回歸語文

任彥鈞
2016年06月08日09:50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6月7日上午參加2016年語文高考研討會時,言猶未盡,索性草成此文,以就教於各位命題專家和廣大語文同仁。

盤點9套語文高考試題的命題策略、命題方式,我的最突出、最強烈的印象,就是今年命題人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即:讓語文高考理性回歸語文。

第一,命題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均將立德樹人視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考作為國家級統一考試,理當貫徹這種國家意志。為此,教育部考試中心去年明確提出嶄新的高考命題指導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等四個方面的考查,形成“一點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實現高考語文的教育功能。但具體到試題設計來說,究竟該如何更好地貫徹?一年來,命題專家和語文同仁都在潛心思考和精心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大家最后形成的共識。這句話的要旨,在於強調為語文高考命題建構一種學科立場,即一切從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本質屬性出發,春風化雨,自然滲透。如此一來,今年語文高考試題的教育功能較之以往,便顯得少了幾分剛性,多了幾分柔性,從而也就呈現出一種理性的回歸。

第二,命題方式:“素養立意、能力主導”。記得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后,以知識立意的命題方式,曾經一再引起人們的詬病乃至撻伐﹔1991年語文高考《考試說明》提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五個能力層級,標志著命題方式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型,到了21世紀,為呼應新一輪課程改革,語文高考又增加了第六個能力層級“探究”。而當此之際,語文素養已成為語文界的熱詞,因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第一項課程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近年來,許多有識之士一直呼吁高考命題向素養立意轉型,特別是關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種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對語文素養也漸次有了深刻體認,2013年北京語文高考狀元孫婧妍的網文《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之所以能一夜走紅,堪稱明証。今年的語文高考,終於正式確立了“素養立意、能力主導”的命題方式,這種旗幟鮮明的導向,必將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揮重大的引領作用,不啻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以此對照今年的語文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是全國II卷的《吳文俊的數學世界》等實用類文本閱讀,全國I卷關於中華文化體驗的思維導圖等語言運用題,其材料的甄選,試題的設計,都努力從語文的角度切入,很大程度上表現出對語文學科特點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充分尊重﹔北京卷的“神奇的書簽”、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閱讀”等作文題,更致力於貼近學生的語文生活。尤其可喜可賀的是,全國II卷不僅以“語文素養大家談”命制作文題,而且在導語中強調語文素養關系到個人終身發展,還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從而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更是前所未有的表述。盡管對於語文素養的內涵和外延,人們迄今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隨著語文素養這個學界“堂前燕”,今日一舉飛入千門萬戶的尋常百姓家,或許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與合力,果如此,語文教學中一系列頑症,也就有望迎刃而解了。

(作者為語文報社副總編輯、全國中語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主任)

相關鏈接:

2016高考作文題:在復雜要求中尋求平衡

陳志文:高考作文到底在考什麼?

漫畫作文“新” 北京作文“穩”

2016年人民網高考專題

(責編:賀迎春、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