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微校計劃”打通教育公平最后一公裡

2015年07月08日07:2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微校計劃”打通教育公平最后一公裡

  2015年07月08日 07:22:06來源:中國青年報

雲南鶴慶縣龍開口鎮大箐口教學點,趙增老師在給學生上課。

  暑假前,雲南鶴慶縣龍開口鎮大箐口教學點的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了影。3個月后,希望工程將對這間老舊的木質結構教室進行徹底翻修。

  15名學生、1間教室、1間教師宿舍兼辦公室。趙增是這裡唯一的老師,一干就是25年。一塊黑板、幾排桌椅、一根教鞭,教學設施和25年前比變化不大。

  這是西南山區一所典型的農村薄弱學校。今年暑假過后,大箐口教學點將不再是現在的樣子。

  從2015年起,中國青基會深入推進希望小學“微校計劃”,將貧困地區的村小特別是教學點作為希望小學援建重點,大箐口教學點就是其中之一。

  據統計,全國約有15萬多所鄉村小學和6萬多個教學點。其中相當一部分村小、教學點的現狀和大箐口教學點類似,成為農村義務教育體系中最為薄弱的部分。這些學校大約佔全國學校的40%,學生佔全國的33%。

  根據希望工程“微校計劃”的總體部署,建成后的小微學校將“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吃飯有廚房,睡覺有鋪位,學校有廁所,教學有設備”,成為安全適用、基本功能齊備的學校。

  “過去,我們關注的是教育起點的公平﹔現在,我們關注教育過程、資源配置的公平。”推進“微校計劃”之前,在三坑村小調研的經歷讓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深受觸動。

  兩年前的冬天,“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員在三坑村小所在縣調研了十余天。涂猛了解到,三坑村小連續8年沒有一處可供上課的教室,隻得租當地農戶的房子上課。

  走進“教室”,“雞犬之聲相聞”,常常是上著課就有雞跑進教室,老師和學生一起把雞轟走才能繼續上課。天氣一不好,“教室”就很黑,孩子們看書都很費力。一旦主人家有紅白喜事,屋子便不能再用,老師學生隻好再打“游擊”。

  “8年時間,也就是說至少有兩屆畢業生壓根兒不知道學校該是什麼樣的。在他們的記憶裡,學校就是農戶的堂屋啊!”在涂猛看來,孩子們雖然有學上,但這樣的教學條件、教育質量,如何保障孩子的未來?

  三坑村小的例子並非個案,三坑村小所在的縣,有近20個班級沒有教室,均需租用農戶堂屋上課。涂猛算了算,按一個班45人來算,有近1000名學生沒有屬於自己的課堂。

  在調研中,讓希望工程工作人員揪心的是,比起三坑村小,雖然很多村小、教學點有自己的教室、學校,但危房居多,更別提配套的教學設施了。教室裡除了黑板、課桌再無其他設施。教師宿舍大多年久失修,很多學校甚至沒有旗杆和國旗。還有些小微學校,上午9點∼下午3點的6小時在校時間裡,孩子們是不吃飯的,因為學校沒有廚房。

  希望工程針對小微學校的調研報告顯示,小微學校是一種適應偏遠農村地區適齡學生少而設置的規模較小的學校形式,普遍存在於西部和貧困地區,對保障農村貧困地區學生受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小微學校在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等方面與正規學校有很大差距。總體上講,工作條件艱苦、教學任務重、教師待遇不高而且缺少全科教師和相應設備,小微學校邊緣化的狀況非常顯著。

  “教育過程不公平主要在於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在涂猛看來,希望工程過去通過那幅“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傳遞出“我要上學”的信號,核心內涵是“救助”。而現在,通過“微校計劃”傳遞出“我要上好學”的信號,其核心內涵是“救助和發展”。

  “對小微學校硬件條件的改善只是一方面,不是把房子蓋起來就好了。發展老師的能力,我們也在關注。”涂猛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希望工程推進“微校計劃”的同時也在匹配其他項目,“同e堂課”就將作為配套項目來提高村小和教學點的教學質量。鄉鎮中心校的優秀老師將作為“影子教師”通過一助一、一助多的方式,與村小和教學點的老師結對,通過互聯網輸送優質的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希望工程還嘗試通過“微校計劃”和政府一起推動相應資源的配置。比如將道路通到學校,比如給“一師一校”的教學點增加一位老師和一位營養師。

  3位老師加一個功能基本齊備的學校環境,是涂猛理想中小微學校的樣子。而對於小微學校裡的教師,涂猛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工程,最重要的是給人以希望。一個老師可以帶給學生接受教育、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希望,但如何讓鄉村老師有希望?讓他們有接受培訓的機會和上升通道?這些都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據記者了解,“微校計劃”的資金來源,除了發動企業大規模捐贈外,還將首次採用新媒體客戶端眾籌的方式,以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表達。相關負責人還向記者透露,未來小微學校的建設過程,也將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同步圖像傳播,使這一工程實施更加透明,滿足愛心人士及時了解建設進展的要求和願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