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法是根據兩個對象都具有某些屬性,並且其中的一個對象還有另外的某個屬性,推出另一個對象也有某個屬性的邏輯方法。這類在化學、物理中應用較多的方法,在公務員考試言語解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中公教育專家指出,言語題目的題干所涉及內容多數是議論文、說明文,生活中應用較少,如果能按照類比法,還原一個相類似的生活場景題干,那麼題目的重點和突破口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題1】傳統的動物資源保護措施主要是劃定保護區或建立保種基地。這些措施能很好地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保護區面積大,偷獵現象屢禁不止﹔建立良種基地保護地方品種投資大,時間長,容易出現近親繁殖、物種衰退等現象。試管、克隆、冷凍保存等生物技術新成果的問世,為動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開辟了新途徑,建造“動物諾亞方舟”不再是天方夜譚。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A.保護動物物種多樣性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B.傳統資源保護措施所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進步
C.動物資源保護促成了生物技術新成果的誕生
D.生物技術的進步為動物資源保護開辟了新天地
看到這則文段,想起許多年前的一則廣告:
這人啊一上年紀就缺鈣,過去一天三遍地吃,麻煩!現在好了,有了新蓋中蓋高鈣片,一片頂過去五片,高壓片,水果味,一個片蹦五樓,不費勁兒!一天一片,效果不錯,還實惠!
比較這兩則文段,都是先提出傳統生活中的場景以及存在的問題,接著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及效果。類比文段中強調蓋中蓋解決了缺鈣的問題,那麼原文段中強調的即為生物技術新成果的問世解決了傳統動物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即選D。
【例題2】有學者曾指出,我國古代大學教育缺乏類似於西歐的綜合性教育,實際上我國自夏代開始,就將“六藝”作為小學和大學教授的主要課程,按現在話講就是“教學大綱”。“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包括了現代意義上的語文、數學、體育、音樂、軍事、政治、宗教等科目。其中“禮、樂、射、御”被稱為“大藝”,是學生們在大學階段要學習的內容,“書、數”被稱為“小藝”,是學生們在小學的基礎課。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A.批判某些學者關於古代教育的評價不科學
B.說明“六藝”是我國古代綜合性教育的集中體現
C.強調早在中國夏代就出現了綜合性教育形式
D.闡釋“六藝”的內容以及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看到這則文段,映入眼帘的多是“六藝”二字,但是真的是在講“六藝”嗎?
我們可以類比一個同樣行文脈絡的文段:
有人曾指出,我們班沒有會編辮子的女同學。實際上,從報名的那天開始,我們班的小花同學,就編了馬尾辮。同時,她還會編麻花辮、公主辮等各式各樣的辮子。小學時是她媽媽幫她編,后來慢慢地就自己會編了。
這樣一個文段,不是在講小花會編辮子,而是通過小花編辮子來証明了前面的話題的正確與否:我們班有會編辮子的女同學。同理,不是為了講六藝而講六藝,而是通過講六藝,來說明我們有綜合性教育形式,選擇C。
綜合上述,言語來源於生活。中公教育專家建議大家學會適當的類比,還原到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運用常識的分析,接地氣地思考問題,這樣解題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來源: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