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近些年,黨和國家出台了許多惠民利民富民政策,但有些好政策“寫在紙上”、“挂在嘴上”、“走在路上”,落實不到群眾的身上。這說明一些領導干部存在“末梢堵塞”的問題,造成問題遺留在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上。
【熱點解析】
[深入分析]
有的基層鄉鎮、街道和社區便民服務跟不上。有的便民大廳雖已建成,但人員在崗不在位,或服務態度生、冷、硬,便民大廳成了擺設,人民群眾依然辦事難。有的基層組織服務群眾能力差,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住房、養老、醫療等惠民政策總是“走在路上”,就差那麼一點點,造成“近在咫尺,遠隔天涯”的瓶頸。
有些市縣領導班子不注重實效,熱衷搞形象、政績工程,心浮氣躁﹔有些市縣直屬單位辦事拖拉,對上級的任務不合意不辦、對群眾的事情拖著不辦﹔有些執法監管部門和服務行業“口號響當當、服務冷冰冰、辦事慢騰騰”﹔有些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等基層組織對群眾簡單粗暴,“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這些突出問題,說到底是脫離群眾的問題。 “行政審批流程太復雜了,一天一夜都講不完。”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詒川在海南“兩會”上“晒”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審批長征圖”。詳細記錄著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需經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歷經272個審批日。雖然“行政審批長征圖”只是極端個例,但行政審批存在“最后一公裡”問題卻是客觀存在。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祟,任何工作部署,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已屢見不鮮,在此過程中,動輒報送數字、提煉亮點、總結經驗,對工作的貫徹落實情況,則少有人問津。基層工作者為完成上級布置的文字材料加班加點、絞盡腦汁。但是抽時間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聽取基層干部群眾意見,解決實際問題,則顯得精力不足,有心無力。這一點,鄉鎮級也尤為明顯。
第二、部分領導一味緊盯“烏紗帽”,忽視群眾權利,部分領導干部忽視權力乃人民賦予,一味緊盯“烏紗帽”來自上級,遂引發對上言聽計從、不敢有違,更有甚者諂媚討好、騙取信任﹔對下打壓欺瞞、肆意妄為。這種僅對上級負責,對群眾漠視和不予理會的現象便有了生存的沃土。報喜不報憂的“演繹歷史”已儼然成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和“創造歷史”相比,“演繹”不僅省時省力,且立竿見影。
第三、 基層單位權力小責任大,政府公信力下降,對基層干部來說,那些“壓力山大”的感受、“問題總出現在能力之外”的無奈,其實暴露了“資源有限、責任無限”的瓶頸,利益多元、眾口難調的困境,也在呼喚著“從管到治”的創新突破。對廣大群眾來說,基層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而老百姓對腐敗問題的認識,也來自“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底下一座樓”的見聞﹔對衙門作風的痛恨,源於“辦個証跑斷腿、蓋個章磨破嘴”的經歷。
[對策措施]
中央關於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以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組織服務隊伍、搭建服務平台、完善服務制度、健全服務保障,走實、走穩、走好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把改進作風的成效真正落實到“末梢神經”,才能使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牢固。
首先,建設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首要任務。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本領過硬的黨員骨干隊伍,是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的首要任務。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通過教育和實踐“兩手抓”,切實增強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意識和能力。建設服務意識強、服務作風好、服務水平高的領導班子,和作風過硬、甘於奉獻的黨員骨干隊伍。
其次,方便快捷的服務平台是必備“硬件”。功能齊全、方便快捷的服務平台是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的重要依托。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快服務場所建設,專家表示,為民服務不是光修“高速公路”,“鄉村小路”離百姓更近,更要修好。基層組織最接近群眾、最了解群眾需求,把合適的事放手交給基層去做,有助於夯實基層組織基礎。
最后,建立長效機制,嚴防“最后一公裡”問題再滋生。要加強黨建創新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尤其要配優配強黨組織書記,要加強基層便民辦事大廳建設,讓便民利民設施真正為民服務。要從體制機制上著手,建立長效機制,嚴防“最后一公裡”現象改頭換面,披上“馬甲”以新面目出現。切實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真正送給群眾,把黨的惠民政策變成老百姓“口袋裡”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