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要上小學了,本是喜事一樁,但家長們卻多了不少的煩惱。
比如,一年級學生下午3點半就放學,接孩子便成了大問題。與身邊一些家長聊起來,都有同感。
難題無解嗎?上網搜搜,看到南京已有“彈性放學”的探索,為什麼不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理由很多: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學校教師少,延時放學造成工作量太大﹔眾口難調,有的家長不同意延時等等。問題難解,以至於被稱為“4點半難題”。談及為什麼“4點半難題”成了“老大難”問題,不少學校一句“不是分內的事”便打發了事。
以“不是分內的事”為由,讓學生和家長覺得棘手的手,還不止這一樁。
就拿孩子的午餐問題來說,濟南在校學生數十萬,絕大多數學校都沒有食堂,孩子午餐大都靠學校周邊無証照的小飯桌或者家長接送回家來解決。這麼多年為什麼一直建不起來食堂?談及該問題,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理由同樣不少,教育經費缺乏,學校場地小,管理人手少,食品安全難保障等等。再說說學校體育場館,長期以來,不少學校體育場館假期不對外開放,一直飽受詬病,好好的場館,一年裡空閑近3個月,多大的浪費!對自己的學生都這麼吝嗇,更別提向社會開放了,盡管多年來體育和教育部門在聯手推動,各地卻依舊進展緩慢。
到底是動力不足,還是強制不夠?細細想來,不同問題卻有著相似的原因。“硬骨頭”難啃,根本在於牽涉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利益,盡管方便了家長和學生,學校卻增加了管理負擔,甚至多了風險。不是“分內”的事,學校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這些真的不是學校的“分內”之事嗎?那什麼又是“分內”之事呢?
教書育人,百年樹人,本沒有絕對的“分內”與“分外”之分。如果是大部分家長和學生的強烈呼聲,學校就應學會傾聽,進而在協商中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置若罔聞,一推了之,這是學校的責任。對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學校來說,校園內的教育責任與校園外的社會責任,兩者很難截然分開。一些教育質量高的學校,很大程度上與其提供的良好的公共服務是分不開的。像北京十一學校那樣引進3家餐飲公司競爭經營,讓學生的午餐既吃得好又吃得便宜,就是很好的借鑒。
當然,除了學校要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大我”的心態,更負責任的格局來面對所謂的“分內”和“分外”之事以外,教育主管部門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為、補貼到位,給學校留足探索余地,柔性操作,給家長留足選擇空間,各取所需,一些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即便開始有不足、不完善之處,隻要多商量、多溝通,相信不難找到令各方滿意的好辦法。
一句話,隻要是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就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分內”之事。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0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