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8月26日《新聞晨報》)
小一學生究竟該不該學習古詩詞?彈贊摻雜,眾人莫衷一是。據悉,之所以刪除5篇課文與8篇古詩詞,是為了讓“師生有更多時間鞏固知識”,說白了也就是減負。初衷甚好,但須知,關乎教育的任何一項改變,都不應只是單維度的暫時性考量,還應具備“風物長宜放眼量”的眼光。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訓練個人能力、濡染個人品格,更肩負著傳遞價值、賡續文明的功用。尤其是最基礎性的小學教育,人生百年,立於幼學,除邏輯訓練外,啟蒙教育中,小學生的心性涵養,主要就來自於傳統文化的次第吸收。
上海教委此舉主要是為了減輕小一學生識字認字的壓力,讓他們熟練掌握所學知識。但問題在於,幾首簡單的古詩詞,究竟能對小一學生的課業產生多大額外負擔?而且,古詩詞本是中華文明璀璨文化的杰出代表,如果連一個國家的傳統與經典都不讀了,任由其落滿灰塵,則很可能陷入歷史虛無的泥淖,讓文化發展失去根基。不妨看看鄰國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隻會讓我們汗顏。
教還是不教,傳遞的是政府對經典文化的態度。 起碼從刪除古詩詞一事中,我們看不到公共文化部門對傳統與經典的溫情與敬意。上海教育部門此次所謂減負,有點“丟了西瓜撿芝麻”的感覺,徒增笑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