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近日刊載:籍貫為南安市向陽鄉的大學生,從全國各地志願返鄉支教14天,當地政府將以機制保障支教常態化。平民教育這個詞再一次映入眼帘。
所謂平民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廣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它注重每個人受教育機會和權利的平等,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體現。令人欣喜的是,當下,從植根於民間社會為真誠向學的青年開放的立人大學,到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受教育機會的廈門國仁工友之家,甚至小到向陽返鄉大學生志願支教團等,平民教育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蓬勃生長。
如今,我們推動平民教育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教育投入不足。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多年前研究得出,當人均GDP達到800美元到1 000美元時,公共教育支出 佔GDP的比重要達到4.07%-4.25%,才能實現教育與經濟的良性發展。可從1 993年開始,直到2012年,我們國家才剛好達標,而2012年,我國的人均GDP已達6100美元。多以民間公益形式出現的平民教育,無疑彌補了公共財政投入的盲點。
教育去功利化成為當下熱議。就業、成才、成功等一系列指揮棒下的學校教育已經不堪功利重負,關於教育本質的反思越來越熾熱。而以志願服務、人格教育為基本內容的平民教育,更加回歸了教育本質。以向陽返鄉大學生志願支教來說,他們更多地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多考慮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這是以飛出大山為最終指向、教育資源貧弱稀缺的當地學校教育所無可比擬的。
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階層愈加參差,在偏遠地區貧民、下層打工者等等群體中,對於教育的渴求無法在短期內通過公共政策的方式滿足,具備靈活性、公益性的平民教育成為上選。向陽鄉大學生志願支教團便是以貧苦鄉民為特定服務對象的特殊平民教育,飽含鄉情鄉誼、痛著你的痛的志願平民教育,更能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平民教育的公益性、靈活性令其容易集聚真正的社會賢達,更容易招覓誠心向學之仁人志士,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誠心渴學的學子,無疑打通了傳揚生命信念、傳承人格素質的教育渠道,於教、於學都將更精致、更赤誠。
80多年前的《北平幼稚師范校歌》唱道:生活兮教育,我們生命唯一之伴侶,為汝勤力,不分旦夕,為汝馳驅,不顧險夷,人生意義在利他,他利己亦利,生命兮教育。教育救國先驅者嚴復也曾說:“教育就是要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立於新世紀的我們,敢不敢俯首沉思,教育何堪,民智幾何?我們誠心呼喚更多的平民教育。(陳尹荔)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