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4月30日,考研調劑、復試正式結束,而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錄取已完成。隨著近幾年研究生招錄制度的不斷改革,復試在整個錄取環節中的權重正越來越高,以至於常常會聽到考生吐槽,盡管分數考得非常高,但落榜現象並不奇怪。
高分“學霸”也落榜
根據教育部考研流程安排,2014年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調劑、復試時間為3月25日-4月30日。隨著時間的推移,眼下絕大多數高校的研招工作均已落幕,而對於考上或者落榜的學生而言,關於復試的吐槽也越來越多。
“我所報的專業今年一共錄取了20余人,初試時我的總成績排名前三名,可是沒想到在復試的時候我還是落榜了。”報考某“211”高校研究生中文專業的考生小何訴苦道。據他介紹,自己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大學期間綜合成績一直是系裡前幾名,而且還獲過幾次獎學金,“居然敗在了最后一環”。
復試過后,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相較於“學霸”落榜,報考中國科學院某專業的考生劉偉(化名)則幸運得多。“該專業隻招十幾個人,復試前我的排名是倒數第二,心想既然機會不大那就好好表現吧,結果復試后還真被錄取了。”劉偉談道。
導師不愛書呆子
與高考等其他選拔性考試不同,研招共由筆試和復試兩部分組成,如果說筆試屬於“盲選”,那麼復試則是考生與考官之間的正面交鋒。
“在面試的過程中,評委老師考察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主要會有以下幾個考察點:專業知識、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分析研究問題的潛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非語言表達能力。”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研究生導師莫林虎談道,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其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面試的目的其實就是想通過直接接觸學生來全面地權衡學生的綜合素質。
長期從事研究生復試輔導的海天教育考研專家張雪峰坦言,因為復試直接是人與人打交道,因此有很大的人為因素,這種人為因素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思維活躍性、課外閱讀量以及知識延展等方面,“導師一想到你(考生)以后將與他三年共事,哪怕你考試考得再好,但你是個書呆子,他怎麼會要你?我有一個學生考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知識點掌握得非常牢,可導師問他怎麼看待收入分配改革,他答不上來,就屬於典型的書呆子、高分低能,不會理論聯系實際”。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研究生導師何兵亦感嘆:“面試研究生時,問:教科書之外,你還讀了哪些書?十余位考生,鮮能說出5本書的。惟一例外的是筆試成績倒數第一的考生。成績順數第一的坦言不讀考試之外的書。”
復試權重高於初試
“如果說初試決定你有沒有被錄取的可能性,那麼復試則直接決定你能否被錄取。換言之,過了筆試線,只是給了你一張船票,但它並不能送你走到最后。”張雪峰表示,隨著研究生招生錄取的不斷改革,復試的權重越來越高於初試,因此考生在備考時,必須得努力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面。
“很多學生的觀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以為隻要成績分數高,面試就是走過場,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張雪峰表示,很多學校的復試比例在1:1.2-1:1.6之間,有些專業碩士甚至達到1:3,這意味著如果錄取100人的話,面試者可能是300人,“導師的選擇性正越來越大。如會計專碩等,幾乎完全靠復試決定成敗”。
據了解,如中山大學等一些高校,在研招復試時出現了一種新的入圍方式:不設定具體的復試名額比例,而是劃定一個分數線,達線者均可參加復試。對於這部分考生而言,由於不知道競爭對手有多少,也往往面臨著更多的不可測因素。(記者 李立勛)